在温哥华当家长

作者: 暮荣司徒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02:15 被阅读3次


在温哥华当家长

自从头衔上多了一个,叫做“贾斯汀的家长”,就开始了在加拿大参加家长会的历程。

从学前班(Kindergarten )开始,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加拿大卑诗省的公立免费教育,是从学前班开始的。5岁适龄孩子,只要有加拿大本地的身份,均可免费就读,属于居住地所划分的公立小学。学前班是设在小学里,同小学生们一起上的。而本地划分孩子的年龄,是从日历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来划分,不像在国内,从9月1日到8月31日划分。

贾斯汀小的时候,我和他爸有个执念,想他去读浸入式法语学校。

什么叫浸入式法语学校?

加拿大有两个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

最初计划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居然听朋友说,在遥远的魁北克省,因为鼓励居民学习法语,每月还给居民发生活费,好几百大洋,加币。当时已经心生无比向往。虽说命运的安排来到了温哥华定居,心中的情结犹在。在加拿大,无论是想进政府部门工作,还是说在东部的省份工作,法语是一个基本条件。不会法语,或者只会很基础的法语,当你申请工作时,很多时候都会被拒之门外。 

在大温哥华地区,虽说法语并不常见,不如中文更为普遍,想着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游历提供便利,还是给贾斯汀报了浸入式法语小学的学前班。

浸入式法语学校,是指,法语做为交流的语言,被用在授课和平时学校的沟通上,老师同学生讲法语,学生之间讲法语,完全营造一个法语的环境,而英语,则做为外语来学习。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贾斯汀学习法语的兴趣和掌握法语的技能。

顺利上了一年的浸入式法语学校后,他基本能用法语介绍自己,数个数,唱个法语歌,一切都朝着我们计划中推进。

谁知,计划没有变化快。

就在马上要正式进入浸入式法语小学一年级的九月,赶上了公立学校老师大罢工。加拿大老师是有工会的,如果老师觉得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工会就会积极组织罢工。这罢工,不知何时开始,更不知何时结束。眼看九月都要过去,老师还没有复工的打算。

我和贾斯汀爸爸傻眼了,不能接受这多年不遇的罢工对孩子上学的严重影响,老师不上班,孩子放羊在家,愁人。

无奈之下,只好考虑其他出路,开始认真思考到私立学校读书的计划。

温哥华的私校,有宗教和非宗教之分,我们本身不是教徒,希望给孩子在信仰方面一些自由度,所以不会选择宗教性质的私校。

非宗教的私校,又有男女混校和男校,女校之分。我们觉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会考虑选择男女混校。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很多方面都不同,首先,公立学校不用交学费,属于免费的义务教育。私立学校每年学费不菲。其次,私立学校的老师一般说来,责任心会更强些,说得直白一点,毕竟家长们是付费给孩子们上学的,一定会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值更高。第三,私立学校的老师,是不可以想罢工就罢工的,很多学校也没有老师工会。 

考虑来考虑去,我们决定给贾斯汀报名上私立学校,并选择了一所本市的男女混校,非宗教,刚成立不久的私立学校。虽说学校的历史不长,但是校长确是有着多年教育背景,深知育人领导学校精神,教育界响当当的招牌性灵魂人物。他曾领导着一所新私校从默默无名到声誉响彻温哥华,而前后也只有十多年时间。

我们相信校长,便把贾斯汀送进了这所私校学习,至此,也没有再回公立学校。

贾斯汀已经小学五年级。在三年级的时候,转到了现在的私立学校。转学的原因,并不是原来的学校不好,相反,他非常喜欢原来的学校,离开后,也常常嚷着要回母校看看。我们希望他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可以完整读完的学校学习,所以转走了,还蛮依依不舍的。 

来到新学校,即使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新同学,新老师,新校规,新环境,什么都那么陌生。从头开始交朋友,尝试融入新的氛围,贾斯汀经过三年,才基本算是有了归属感。 

新学校是IB学校。

什么叫IB学校?

Founded in 1968,the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is a non-profit educational foundation offering four highly respected programm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at develop the intellectual,personal,emotional and social skills needed to live,learn and work in a rapidly globalizing world.

这是对IB体系的英文解释。

简单的说,IB体系,是一种教育体系,它强调的是教育的综合性,希望从学术,个人,情感,以及社交技能等各个方面,培养孩子们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环境下,全能的综合素质。它不是单纯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或者学术水平。作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新一代,光有单一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不光有健康的体魄,自学的能力,发现世界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发展健康的性格和人格,知道如何在群体中表现自己和团结合作,社交能力也是体现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体系,是我们非常认可的一种教育体系。孩子们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个人成长。

家长会,便是体现这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很好的见证。

每个学期,都有两次家长会。家长会是三方进行,老师,孩子和家长。

在同班主任见面的时候,主讲人不是老师,而是孩子。

每个孩子面前有几本本子,分别是英文,数学,科学等不同的科目。老师把手提电脑打开,里面是每个孩子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能。技能不只是学习成绩,而是涵盖学科,学习方法,个人时间管理,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

孩子们就不同的话题,向家长展示这个阶段,自己的个人目标是什么,达到了什么目标,未完成的目标有哪些,下个阶段有什么打算。

老师基本就是辅助地提醒,并不主导孩子的发言,给孩子更多讲述的自由度。当然,过程中,基本都是鼓励的话语,即使说到孩子的弱项,都很婉转地说,哪些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上了五年级,最大的转变就是,孩子自己需要更主动,要学会承担责任,要为自己做计划,学术以及各个方面。学校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责任感。

每一个科目的老师,也可以自由约见,见面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老师也多以鼓励和赞扬为主,对于意见和建议,都是最后提出,而且表达能力都很有艺术,孩子们听完都很高兴。“妈,看,老师都在表扬。” 基本家长会的效果都是这样。 

昨天开完家长会,忍不住书写一二,算是见证贾斯汀成长的日记。 

相关文章

  • 在温哥华当家长

    在温哥华当家长 自从头衔上多了一个,叫做“贾斯汀的家长”,就开始了在加拿大参加家长会的历程。 从学前班(Kinde...

  • 我在温哥华

    终于来加拿大了,本以为有多冷的天其实还是和昆明差不了多少,提前准备的超厚羽绒服在这里似乎也成了多余。连绵的阴雨,乌...

  • 在温哥华租房

    陪读3年多了,在温哥华。租了4次房,简单记录一下。 第一次租房,很草率。 那是才到温哥华没几天,在vanpeopl...

  • 温哥华 温哥华

    近两个月来温哥华也有三四次了,就来这个国家次数也想提笔写写温哥华,但每次想写点什么,却总是苦于无从下笔。每个国家每...

  • 在温哥华夜色里

    1| 晚上十点以后,拉脱维亚人和他的中国伙伴出门了。开出租车的照例是个印度人,他们通常把“sorry”说成“扫累”...

  • 归,宅在温哥华

    这周是开始宅在家里工作的第一周,今天也是转眼结婚18周年的日子。 有一天,老妈对我说,结婚后,我一直很忙,后面省略...

  • 鲑鱼洄游温哥华

    鲑鱼洄游温哥华(据校友李晴帖子改写) 老李和老伴在温哥华照看孙子快半年了。日...

  • 温哥华家校沟通之--在校丢了珍贵玩具之后

    与温哥华的一些华人家长朋友聊起与学校老师沟通的事情,发现不少家长比较挠头,担心把握不好原则和分寸。因为自己之前工作...

  • 我为什么怀念温哥华

    在温哥华的最后几天,我就知道温哥华会成为我记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为什么我会在温哥华感到那么幸福? 我是个不太在乎...

  • 温哥华岛之行

    Day-1 出发 Ferry 来温哥华不去一趟温哥华岛实在是一种遗憾,一是温哥华所在省BC省的省府在岛上的维多利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温哥华当家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la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