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149380/e650fdc45e668558.jpg)
上期我们说到了“推恩令”的原创贾谊,他是何许人也?
贾谊,河南洛阳人,起初是孝文帝刘恒(刘彻他爷爷)时期的一个博士。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当时只是负责掌管书籍文典的一个官职。后来贾谊因表现出众,被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博学多才,汉初经济不振,贾谊向刘恒提出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储备,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贾谊在著名的《治安策》中提出“割地定制”,与推恩令的内容基本一样。前面大概介绍了推恩令,就是表面上施恩于诸侯王的所有子嗣,实际是逐步削弱他们的实力。
诸侯王不是傻子,大家都心知肚明。汉初政局不稳,刘恒也不敢轻易得罪藩王,所以没有采纳贾谊的办法。
贾谊的故事很长,这里不多说了,他后来是被政敌陷害,最后怀才不遇,抑郁而终。
毛主席对贾谊的才华十分赞赏,他的“七绝.贾谊”的第一句就是“贾生才调世无伦”,夸赞贾谊的才华无人能及。
刘恒没敢动藩王,但他儿子汉景帝刘启竖起了削藩的大旗。刘启采用了晁错提出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由于手段太过强硬,诸侯王纷纷表示不能接受,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集体造反,引发了“七国之乱”。
刘启一看捅了马蜂窝,也慌了手脚,为平息叛乱,他居然腰斩了巢错,以为这样诸侯王可以息怒收兵。没想到反王们见汉景帝做出了让步,反而认为朝廷软弱可欺,得寸进尺的要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最后是周亚夫率大军平息了叛乱。
说到这,我想起了西里安墨菲的一部电视剧《浴血黑帮》中有句话非常哲理“想谈判,要先给对方一拳”,不让对方知道你的厉害,是没有谈判筹码的。晁错也是位大才子,可惜就这么被刘启的天真葬送了。
七国之乱平定后,刘启加强了中央集权,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到汉武帝刘彻这辈,诸侯王的势力已大不如前。但在皇帝眼里,诸侯王的势力越弱越好,没有最弱,只有更弱。主父偃是标准的政客,也是政治投机者。前面巢错已经用生命为削藩奠定了基础,现在刘彻又如此强势,主父偃只需看准时机将贾谊的“割地定制”换张皮,便推出了削翻大计“推恩令”。即为领导解决了和平削藩,博得赞赏,又修理了藩王们,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玩的漂亮!
主父偃用推恩令摆了各诸侯一道,稍加舒展,但老家齐国的旧帐还没算,必须杀回去一雪前耻。主父偃在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将被仇恨埋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