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都喜欢刘永福,钦佩他的英雄气概,他和黑旗军的故事,不知让我心向往之多少个日日夜夜,恨不能身历其境。
近来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是低配版唐景崧,有他的心气,却无他的实力和运气。而唐景崧又何尝不是低配版的班超,有投笔从戎的魄力,而无死中求生的实力。
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还原一个有着众生相的唐景崧。
本来想着从唐景崧少年得志开始写起,但没想到如何着笔,只好作罢,直奔主题。
蹉跎十八年
此时是同治四年,即公历1865年,距离火烧圆明园已过去五年,而洋务运动兴起也有四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去年刚被剿灭。这一年别无大的内忧外患,可谓百废俱兴,略有生气,无愧于同治中兴局面。
在世界上,大清还算强国,海外华人踪迹遍布东南亚、北美和拉丁美洲。东南亚的华人政权还硕果仅存着几个,仍能仰仗清国续命。
此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美国走上快车道。日本尊王攘夷派遭受挫折后正式向武装倒幕转化,并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动力。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即将发动德意志统一战争。
法国正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虽然资本主义发展也很迅速,但国内各种运动此起彼伏,严重拖了国家的后腿。
英国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不过也没有几年好日子了,它的竞争对手,美、德(普鲁士)即将发起挑战。
这是一个老帝国尚未死去,新帝国即将攀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
清国大地,众人仍在昏昏欲睡,几个早醒者不过是多惊醒了几个早醒者,大家还在几千年的惯性中,继续重复着祖先的生活。
唐景崧就在这背景下于1865年高中进士,做起了翰林院的庶吉士。他不知道,当他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在面临分配工作的最后一考时,近邻日本,正式开始了明治维新,这个将成就和毁掉他一生的宿命之敌,竟然和他的几次命运关键点惊人的相似。
1868年,在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清国正沉浸在同治中兴的臆想中。唐景崧考试失常,为未来15年的官场蹉跎埋下伏笔。而就在前一年,唐景崧老家广西也发生了一起大事。广西提督冯子材重兵围剿广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农民军溃败,散入越南,其中有一支名“黑旗军”。
黑旗军首领叫刘永福,现在的他虽然如丧家之犬,日后将成长为清国南部的守护神,抵御外辱的急先锋。冯子材大概也不会想到,他这次拉网围剿下的一条漏网小鱼,日后会成为惺惺相惜的战友,共同为国御敌。
因为考试失常,唐景崧成为了吏部候补主事,吏部只有十五个主事编制,挂在“额外司员”的候补主事却有六十三人之多,想要转正可以说完全靠熬资历。
唐景崧这一熬就是十五年,可转正还是遥遥无期,在这没有退休的年代,只有主事出现升迁、休致、卒殁和革职等情况,才会出现一个空缺。而一个空缺六十几人竞争,由此可知机会有多渺茫了。
十五年下来,唐景崧已经成了官场老油条,除了混了个文名,成了一代对联、灯谜、戏曲行家外,别无是处。在这期间,他的两个弟弟,接连高中进士,一门三翰林,轰动京城,辐射乡里。
唐景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人生最好的年华耗尽。
异域建黑旗
1867年,刘永福率领着黑旗军跳出了冯子材的大军围剿,进入了越南。进入越南后,刘永福接受了越南阮朝的招安,先后被封为宣光团勇头目、百户、千户。随后他打败了盘文义的白旗军、黄崇英的黄旗军,在越南北部取得了以保胜(越南老街)为基地的立足点。
而就在黑旗军等农民军残部溃败撤入越南北部之际,法国也于1866年开始考虑扩大越南殖民范围,并延伸进清国的设想。无独有偶,美国也在1867年入侵台湾,只是在登陆时遭到台湾人民的阻击而败退,也是从这时起,美国改变了策略,转为支持日本入侵台湾,好实现利益均沾。
黑旗军,这支未来令法国和日本头疼的清国武装,经过几年发展,渐成气候。有了保胜这块根据地之后,黑旗军开始武装收税,到1873年越南正式批准黑旗军设卡收税时,因为坐拥红河航道(保胜扼守红河航道),黑旗军每年可以收白银五万两的税款,再加上保胜等地商铺税款,黑旗军每年可得军费不下十万两。
这才是黑旗军日后能和法军一较高低的资本。
黑旗军能从三百扩张到两千,离不开刘永福的正确举措。进入越南伊始,就归顺越南,所以在其他农民军兴风作浪引来清军入越围剿时,黑旗军不但能幸免于难,还一步步发展壮大。冯子材两次率军入越(1869年、1870年)平叛时,越南方想把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一并消灭或赶走,但都没能如愿。
因为查的史料有限,并不十分清楚个中缘由,但从冯子材不一并消灭盘踞保胜的黑旗军,还给了刘永福一个清国的虚职,就能推测出刘永福的策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围剿黄旗军,大概是冯子材和刘永福的第一次联手。这为日后两人再一次联手抗法打下了基础。
有了根据地和稳定的财政收入,黑旗军才算是真正成了气候。很快在1873年,黑旗军第一次露出了峥嵘。
自从登陆越南南部,法国就想着有一天能征服全越南,进而入侵清国的云南和广西。
有这想法,就有人落实,1866年6月,安邺跟随特拉格来率领的探险队,从西贡溯湄公河北上,进行通商可能性的调查。途中特拉格来病死,安邺接手探险队。后率队深入云南、四川,再沿长江至汉口,于1868年6月到达上海。经过两年勘察,得出湄公河不适于通航,红河才是滇越贸易通道的结论。
1870年,安邺受到巴黎的表彰,正当法国想具体操作时,普法战争爆发,延迟了对越南北部的入侵。正因为有了这意外而来的三年,黑旗军才得以凭借保胜和红河航道的营养而成长起来。
1871年法国战败,巨额的赔款让国内经济大受打击,急需殖民收入来补血。于是1873年,巴黎同意安邺上尉200人征服越南北部的军事冒险计划。不成想安邺的进军异常顺利,五万越南官军,竟然挡不住两百法军,河内沦陷,越南震动。
面临绝境,越南要求刘永福的黑旗军收复河内。经过六年发展的黑旗军早已非吴下阿蒙,仅仅是出动一个营埋伏纸桥,就阵斩安邺。
纸桥一战,虽然只是黑旗军小试牛刀,但也震惊中外。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扬名清、法、越三国。
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唐景崧交上黄晓眚这一有志于海外的朋友,从而开始关注起海外动态,特别是得益于刘永福黑旗军的纸桥大捷,而格外关注越南事态。
蹉跎了十几年的唐景崧开始振奋起来,渐渐有了念头,“慨然有纵横海外之想”,于是取别号“南注生”,笃志于南方,人生态度由消极玩世向忧患担当转向。
唐景崧除了和友人探讨海外(越南)之事,更是趁越南使者进京之机,了解越南国事。正当他想振奋精神,寻机纵横海外时,父亲经过三弟高中的喜悦而含笑九泉。
1877年唐景崧三兄弟回广西丁忧,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唐景崧才进一步了解了越南情况,为日后的请缨入越打下了结实基础。
这一切,对于刚刚阵斩安邺的刘永福来说,并没有什么,他只是随手做了一件力所能及之事。这一战之后,越南终于放权,赋予黑旗军对保胜一代名正言顺的统治权,黑旗军设卡收税终于合法了。
只是黑旗军盘踞在法国殖民越南,进军西南的关键点上,只要法国一日不放弃扩张,那么黑旗军就永远都是法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此时的台湾,因为1871年牡丹社事件,日本于1873年,也就是黑旗军阵斩安邺之时,问责清国。并于第二年1874年,发动侵台战争。这一切的根源是日本的大陆政策,而起到推波助澜的正是美国驻厦门总领事、号称“台湾通”的李仙得。正是美国的唆使,才有了日本使者借口牡丹社事件发难之事。
日本这一次入侵虽然最终退去,但清国赔偿五十万的结果,不仅暴露了清国的腐朽,也助长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1875年7月,日本逼迫琉球与清国断绝关系,命令琉球停止对清朝贡,不接受清朝册封,撤销位于福州的琉球馆。
1879年1月,日本勒令琉球国王尚泰宣誓遵奉日本国法;同年3月,日本派军警占领尚泰的住所,4月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自此,中国长达五百年的藩属国―――琉球,沦陷于日本之手,成为日本之冲绳。
书生请缨
1880年,唐景崧结束丁忧,返回京城。此时朝廷的一大事就是建设海军,自此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而清国不得不赔款五十万才换来日本退兵,使得海军建设提上日程。
1875年总理衙门同意创建三支海军的意见,并授命李鸿章创设北洋海军。
1879年琉球事变,海军建设速度加快,当年就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于1880年、1881年又向德国伏尔铿厂定造“定远” 、“镇远”两艘铁甲舰。希望“日本闻我有利器,当亦稍戢狡谋。”
除此之外,在1880年7月,李鸿章奏准创办天津水师学堂。11月,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后经历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1884-1885中法战争等刺激,终于在1886-1888年正式成军。北洋海军一经诞生就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成为清国的骄傲,可惜好景不长,成军后,北洋海军再未添置一艘船,在一日千里的十九世纪末期,清国须得为自己的短视而自食其果。
在全国共建海军的氛围里,唐景崧也在苦思出路,他是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出生和成长在广西,天生就不适应海洋,只能望洋兴叹。虽然了解了些海外见闻,但也改不了旱鸭子的本性,于是朝鲜和越南就成了他唯二选择。
其实报有从海外出头想法的并不仅仅只有唐景崧一个人,还有一个更为有名的人物,也在这一时期想着投笔从戎,他便是袁世凯。
跟唐景崧不一样的是,袁世凯科场并不顺利,直到1879年,袁世凯仍未考中乡试。这次再度落榜,袁世凯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和唐景崧一样的是,袁世凯也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不能用笔杆,却可以用枪杆来获得的机会。
时间终于来到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而越南,法国也再起兵端。东北、西南同时燃起烽烟,唐景崧、袁世凯终于等到各自盼望已久的机会,不约而同地冲了上去。
好在两人虽然没有商量,但也没有撞到一起。袁世凯随军入朝鲜,获得首功。才23岁的袁世凯因功得以凭借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他练兵的先河。
而唐景崧就不一样了,他是上书朝廷,毛遂自荐,请缨前往越南去维护边境安稳。正当清国面对越南危局而无人可用,无计可施之时,唐景崧和他的请缨折子,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京城,轰得一众王公重臣外焦内嫩。
唐景崧出名了,京城茶肆酒巷烟花地到处都在议论他的书生请缨之事。本来唐景崧就是一个文化名人,现在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都被震住了。
朝廷同意了唐景崧的请缨,只是担心法国责难,委婉的批示让唐景崧去云南报道。唐景崧知道这是同意他入越的请示,于是便想启程去越南。
但是他遇到了一大困难,当初上折子为了表示自己请缨的决心,说了大话,不要朝廷一分钱,为朝廷安边宁境。现在旨意下来,真不给一分钱,这可叫他如何出发?
虽然为官十几年,但因为一直处于后补,俸禄不多,又经常呼朋唤友吟诗作对,出入梨园,开销如流水,加之一大家子从京城奔丧,到准备离京时,交给二弟的物什中,竟有二千两的欠债代还。
唐家欠债二千两,自然是没有多余之钱给他做路费。
京中朋友有得知他即将离京入越的,纷纷前来饯别,临了也有赠银资助的,总算是解了他燃眉之急。
而更叫他动容的是恩师宝鋆和梨园戏子,宝鋆是主和派核心,得知门下弟子请缨入越,非但没有横加干涉,反而一路开绿灯,临行还赠言激励,赠银资助。而那位梨园戏子,虽然身份低微,也把自己的体己钱全部拿出,只为唐景崧能顺利前往越南,实现报负。
向着越南前进
为了这次越南之行,唐景崧不知道准备了多少年,做了多少设想。但事到做时才知道那些准备都太不足了,突发状况往往让他手忙脚乱。
早在出发前,唐景崧为了入越顺利,提前写信给云贵总督岑毓英打招呼,说自己要从广州入越南,然后再转陆路到云南报道,希望巡抚大人理解。
这次唐景崧并不是一个人出发的,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仆人十几个,大家的舟车费用都由他一人支付。虽然在天津也得到了李鸿章的资助,但一百两实在是杯水车薪。
才行到上海,就囊中羞涩,付不起高昂的船票,只能暂停上海。
好在唐景崧寓京十六年,平时又积极参加文友活动,十几年下来当年的京中好友都散布各地,真可谓是朋友遍天下。现处上海的好友,有猜到唐囊中羞涩的,便来探访,并予以一定资助,唐景崧终于凑齐了盘缠,搭乘上了前往广州的客轮。
就在唐景崧辗转抵达广州之际,波澜又起,云贵总督岑毓英收到朝廷旨意,又看了唐景崧请缨折子,明白了朝廷的真正用意。云贵地处边境,又多土民,有清一代虽然一直在进行改土归流,但土司势力仍然存在。说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来形容此时的云贵毫不为过。
岑毓英才接手云贵总督几个月,内有贼寇此起彼伏,外有法国虎视眈眈。而唐景崧胆子肥得要入越去捋法国佬的虎须,还是在他手下听令,这可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唐景崧把事办好了,那是朝廷有知人之明,办不好就是岑总督领导不力。如果一个不好,惹来法军大举进攻,朝廷还不得治他个擅开边衅之罪?
加上唐是京官,又奉旨前来云南,谁知道他手里有没有什么其他类似于督察地方的旨意。总之这类危险之人,避而远之还唯恐不急,哪会主动凑上去的道理?
于是岑毓英上书朝廷阻止唐景崧南行,并把唐景崧入越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说了个明明白白,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朝廷接到这一手握重权的地方官上书,也不能不考虑如何平衡两方,但唐景崧为请缨而画的饼实在是过于诱人,慈禧太后还是乾坤独断,批示说唐景崧已经启程入滇,可量才施用,如有不妥再做安排。
唐景崧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终于可以继续自己的越南之行。
云贵总督已经明确不会支持唐景崧的越南之行,甚至还可能横加干涉阻其入越。既然顶头上司不能作为后盾,那就得另寻依靠,两广总督曾国荃就是不二人选。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而在途径天津时,李鸿章代写引荐信,唐景崧抱有很大的希望前往拜访。
不巧的是,曾国荃偶感疮疾,正卧病在床,精力不济。但即便如此,曾还是抱病接见唐景崧,并高度评价唐的请缨折子说“三十年来无此文”,勉励唐景崧勇敢去做自己想做之事,他会是坚强的后盾。
第二天曾国荃身体刚转好,就立刻召见唐景崧,两人对入越之事做了详细而具体的商讨,一一推导完善。
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洗礼的曾国荃,虽然不如兄长曾国藩的实力,却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更别说只有一腔孤勇的唐景崧了。
曾国荃建议唐景崧别直接去往黑旗军领地,而是让他乔装打扮,先去越都顺化打探详情,看看越南当局抗法是否有所作为,了解一下刘永福是否可当大用,再考虑是去保胜(黑旗军大本营)还是回广州。
除此之外,他把扎根越南的密探引荐给唐景崧,又把在两广任职的唐父门生派给唐当助力,还把广东驻越南招商局的负责人安排给唐使用。
有了决策和人员安排后,曾国荃更是体贴入微,把越南之行的经费一并包揽,并给予唐景崧临时借用越南招商局资金之权,以备不时之需。
两次拜访,不仅解了唐景崧燃眉之急,更是免了后顾之忧。而曾国荃的专业谋划,设身处地为唐打造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剩下的只是敢不敢去闯以及能不能闯过。这首靠勇气,二靠临机应变,三靠运气。
现在的唐景崧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反正蹉跎了十八年,一无所有,不怕失败。
万事俱备,唐景崧一行终于迈入了越南国境,他的请缨终于落实了第一步,到达了越南(1882年)。
就在唐景崧踏足越南之际,先一步入朝鲜的袁世凯已经崭露头角,大权在握,开始练兵。而一代名将冯子材因病卸职,广西的定海神针隐退了。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经过九年的发展,人数已经达到三千,后膛枪占比达一成,这在被法军封锁的越南北部是很高的比例了。即便是这三百后膛枪,也是分属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类别,弹药补给困难。
黑旗军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也只是达到这种水平,但面对完全后膛化的法国正规军,黑旗军还是有战而胜之的实力。
这一年(1882年),美国正式通过排华法案,旅美华人的噩梦开始。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旧秩序遭到挑战。日本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利,并与清国有同样的出兵权利,为甲午战争埋下伏笔。法国与清国签订《越事备忘录》,想以此蒙蔽中国,为出兵越南争取了时间。
可以说这一年,世界大势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帝国进一步崛起。清国势力却一再缩水,而朝廷仍然无动于衷,只有零星几个人在这国际大事中欲以一己之力挽国倾。
唐景崧、袁世凯正是此中翘楚。虽然他们的身后名并不怎么好听,但他们确实是那个时代捍卫国家利益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