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只空想获得财富而不事努力的人将会一无所成。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我们才能期望达到目标。
情同此理,欲证得佛果的菩萨必须圆满诸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以修舍离和善行来培育美德。他们以修行作为证悟佛果的管道。
在商场企业里,能够赚取多少有视其资本与努力之多寡。当资本巨大与精进力强时,盈利也多。当资本与精进力少时,盈利也少。
情同此理,通过修习“导致菩提”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而证得的觉悟是与其他的觉悟有所不同的。其差别是与其所注入于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差异程度相等的。
其差别的分析如下:
三藐三菩萨(未来佛)在还未被授记时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发愿成佛。
有如在《譬喻》中的“佛譬喻”里的一段经文提到:
“从无量劫以来,我已当着无数尊佛面前,在内心里发愿成佛。”
如此,在难以估计的长时间里,他不断地在内心发愿成佛,以及累积特殊的功德,而(有如妙智隐士)具备了八条件时,菩萨将在一尊佛面前被授记。
在此有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发愿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愿主要是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
然而当他有如妙智一般具备了八条件时,他就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愿:
“愿我为这尊一切知的佛陀所做出的增上行(不惜献上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证佛果,以及得渡无量的众生。”
如此他的愿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记成为不退转菩萨。
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美德。
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以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
由于上述的至上愿是大善心,他建立了菩萨愿,以及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之无可匹比的能力。
也由于上述的大善心,他得以省察应该修习什么波罗蜜,以及他们的次序。
他是以无需导师之助的“波罗蜜思择智”省察诸波罗蜜。此智是证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来则是真实地实践与逐一地圆满诸波罗蜜。
正如《行藏注》里的“因缘论”所述,菩萨在被授记之后,即通过四成就【即:一、一切资粮成就;二、无间断成就;三、无时懈怠成就;四、恭敬成就。】不断和独特地修习证得阿拉汉道智与一切知智的先决条件之波罗蜜、舍离及善行。
在这四成就之中
(一),“一切资粮成就”是全面与完整地培育一切的波罗蜜。
(二),“无间断成就”是在四、八或十六阿僧只与十万大劫圆满诸波罗蜜的期限里,毫无间断的实行,甚至没有一世是没有修习诸波罗蜜的。
(三),“无时懈怠成就”是在漫长的期限里(最短为四阿僧只与十万大劫)毫无懈怠地实行,甚至少修一个大劫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四),“恭敬成就”是认真与透彻地培育波罗蜜。
注:
1,至上愿:是一个发愿成佛的行为。作者解释它为心倾向于证得佛果。
2,《佛史》中的“妙智论”,第五十七页。另译:“透过我对此至上人所做的增上行,在达到一切知智后,我将渡许多众生。”
3,在此处的佛陀是指燃灯佛。
4,波罗蜜、舍离及善行:波罗蜜有十个。
在此舍是指大舍或超凡性质的舍弃(或布施)
五种东西,即财富、子女、妻子、肢体及生命。
善行的意思是为自己与他人双方的福利而培育的“行为或修行”。
善行有三种,即
(一),“世间利益行”,为众生的利益而修的善行。
(二),“亲族利益行”,为亲戚与族人的利益而修的善行
(三),“佛果利益行”,为证得佛果而修的善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