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该说最大的不快就是我们的“七乡师者•教师成长营”有三位成员掉队了,而且对我来说很意外。之所以说意外,一是这三位学员向来比较优秀、是我比较看中的,二是前几天征集是否愿意继续同行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异常。
当收到他们告诉我将要退出的信息时,我确实突然很难受,更多的是很绝望,满脑子“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我知道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也在不断地努力,让自己更有能量、更有影响力。
嗨!算了吧,又把自己当救世主,真是讨厌自己的这一点。
自2020年10月成立县域“教师成长营”,从最初的十七位到一年后的十四位、再到现在的十一位,可以说“掉队”已成为常态,能出能进才是一个成长共同体的发展样态。当然,每每得知成员退出的消息,我作为“师父”心生悲痛。
其实,说大一点这种现象正是乡村教师成长困境的折射。为什么乡村教师会选择“逃避”成长呢?
第一,缺乏成长意识
人们大多习惯于追求眼前利益,习惯于以现实的满足来判定是否幸福,习惯于得到及时的回报,所以视野的短浅、眼界的狭窄导致了多大教师缺乏成长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越是发达的地区,教师的成长需求越大,教师的成长意识越高。反之,越是偏远的山区,大多教师的成长意识越低。为什么呢?还是“读书无用论”!
简单讲就是教师读不读书、学不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于在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情形下,学习型教师的成绩或许还不及其他教师。这就导致一种不良观念: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根本上并没有解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起码并没有解决提升成绩的问题。
殊不知,我们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提升成绩的方式可以有n多种,比如搞题海战术等。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位学习型教师带给学生的示范作用,忽视了一位成长型教师以成长性思维引导和激发孩子成长的终身意义。
在教育面前,我们太着急了。一位成长型教师,可能他的成绩并不会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的课堂、他对孩子终身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不仅仅拥有幸福的教学过程,还给孩子终身受益的干货,真正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从成为孩子重要的他人、成为孩子真正的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度而讲,这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重任真正意义上的达成,只有拥有成长意识并积极成长的教师才能胜任。正所谓“教师的视界就是学生的世界”,一位不勤学善思、一名思想停滞不前的教师的视界何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呢?
第二,缺乏相应机制
目前,对教师学习的促进性、激励性机制仅仅限于给予职务晋升时的加分或者是一个硬性条件,即继续教育学分达不到就不允许进行职务晋升。而且继续教育的形式通常以线上学习为主,真实性、实效性很低,并没有真正提升教师的素养和技能。
有线下的培训项目,但是一是涉及的面并不广,二是培训内容“不接地气”,三是培训经费难以及时兑现影响受训教师积极性,四是缺少后续跟踪机制。
于是,大多培训机制依然有效性不强,可以钻的空子太多,意义性大的培训项目惠及面太小。
当然,也有很理想的培训作为的地区,比如据调研有的地区就能做到全体教师三年五载中“享受”三个月的脱产培训,如此这般,教师素养得不到提升也很难。
所以,建立一套真正意义的激励教师成长并落到实处的机制迫切需要,反而现行的以限制教师种种不许的方式逼迫教师成长的机制很有必要改进。
第三,缺乏成长环境
基于个人意识、客观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教师成长缺乏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纵观全国教师成长平台,所缺乏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没有有效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我们都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教师成长也需要这样的集体能量。朱永新教授曾说:专业交往是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
教师的成长,这个集体的智慧非常重要。只有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才能“飞得更高”,只有在集体智慧的激发下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才能新生更多的教育智慧,只有在集体智慧的相互影响下才能行成不断精进良好成长趋势、才能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最终走向共同成长。
所以,建构有效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才是改变教师成长环境的重中之重。只有有了有效甚至于高效教师成长共同体,才能在相应的成长机制下良性发展,才能在相互影响下抱团取暖,才能更好、更多地在成长中成就自己,成就中感受更多的幸福。
缺乏这个教师成长后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就难以促进教师自觉去成长、去创新、去实现自我改变,以此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事业。
第四,缺乏学习保障
即便我不太喜欢老师们以任何借口的忙碌来为自己的不成长做掩护,但是面对阻碍教师成长的严谨问题我还是不得不说——教师的学习保障还真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我主要想提一提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有这么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更深切地关注:校长什么都管,但很少管理教育;教师什么都做,但很少研究教学。这似乎有些夸张,但事实便如此。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去哪里了?说起来,真的吓人!反正一句话:教师成为了社会各机关部门和行业的“万金油”,几乎没有那个部门的事不需要教师来完成或者协助完成。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表明不想要配合“行政统筹”的意思,只不过我们要明白——教师这个职业专业性太强了,容不得半点分心。而事实是,教师分心太多了。有时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似乎教书成为了副业,似乎课堂成为了次要地。
“表哥”“表姐”“迎检专业户”……彼此皆是,就是缺少很多的理想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也有美其名曰的相关文件强调严令不得向学校什么什么的,附上了“原则上”“与教育无关”……请问什么是原则上?又请问什么是与教育无关?或许,都是流于形式而已。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因为政绩太重要了。
每每有老师提出“抗议”,似乎还要背上不想上班的“罪名”。其实不然,我们老师如果教学允许、如果教室里一个个求知的孩子允许,我们又何尝不喜欢下乡呢?
众多的迎检,众多的自上而下的必须,众多的教育教学之外的事物,确确实实已经耗尽了我们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了。甚至于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收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么额外的学习就更难实现了。
总的来说,无论是主观被动还是客观制约,关键在于作为师者的教育践行者持有怎样的心态。无数的事例证明:我们往往寻找众多忙的借口而不学习,实则正因为我们不学习才导致了我们的忙。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多变的形态,越是艰难的现实,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只有用不变的永远精进的学习之心才能通过成长应对多变的教育。难以精心学习,难以静心自我变革,选择逃避,最后的结局无疑是终将受到教育的“惩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