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57411/62c3bc6be4114dd4.jpg)
奶奶的辉煌岁月
(一)奶奶嫁给了自家的长工
奶奶姓蒋。蒋家在农村里应该算是个大家族,因为很多人管奶奶叫九姨,九姑,我的在铁力生活的姨奶比奶奶还小,所以至少应该有十个姐妹。
我见过的还有六舅爷、九舅爷丶老舅爷等,所以也至少有十个兄弟。
听长辈们说在当时的李花屯一一兰西县呼兰河畔的一个村子,奶奶称得上是富家小姐,因为从爷爷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奶奶家的不一般,爷爷是奶奶家扛活的长工!没有几亩好田地,用不着雇长工,没有点儿银两,雇不起长工。奶奶的童年应该是不愁吃穿的。
爷爷十六七岁就挑着担子领着跛足的太奶从山东逃荒来到黑龙江,爷爷和奶奶的婚姻总让我想到影视剧中的传奇故事,爷爷该是怎样的勤劳、忠厚、讨人喜欢,才能让田地的主人太姥爷,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个除了力气一无所有的长工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7411/25743ce24b6d1f47.jpg)
(二) 爷爷,是奶奶的骄傲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小。我只知道解放后爷爷是新建社的大队书记,从长辈那里得知爷爷还当过农会主席,一个从外地逃荒来的给别人扛活的长工,凭什么本事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母亲的几句话点醒了我:
"你爷爷识字,算盘打的也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偏远的小县城,识字的人不多,在农村应该更是凤毛麟角。想不明白的是,爷爷怎么有机会有条件认字读书呢?也许是大户人家的孩子们学习时,爷爷偷听到了?也许是土改后,爷爷作为一个成年人参加了培训班?或者说就是爷爷要强,自学成才?这对我来说可能永远是个谜。
"你爷爷的农活干得好,是打头的"。
长辈们的这句话,莫名其妙的地常让我想起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李云龙,他从山东到东北,带来的农具很先进,干农活懂很多技巧,爷爷也是山东来的呀!能成为打头的,必须既能干,又会干,大家才会心服口服。
"你爷爷说话声不高,文质彬彬的,但没人敢惹他"。
老叔说这话时,是为自己的父亲骄傲的。
"当时李花屯有个无赖,好像姓宋,总欺负老实人,大伙都怕他,你爷爷来了以后,忘了因为什么事了,他找碴、耍横、变着法地欺负那个老实巴交的人,你爷爷爱打抱不平,气不过,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得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7411/51834d50d96bb5e0.jpg)
我曾经趴在奶奶家的柜子上,跟妹妹一起盯着爷爷的照片反复看,觉得爷爷的四个儿子中,老叔的眉眼神态尤其是鼻子跟爷爷最像。我问母亲
"我爷爷有我老叔那么高吗?"
"比你老叔高"
"我老叔长的挺帅,那爷爷应该更高、更帅了?"
"当然!"母亲很肯定地说。
“他聪明、能干又热心肠,谁家有大事小情都找他。当时,有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喜欢你爷爷。"母亲说。
真的呀?爷爷还这么有魅力呢?这也就不难理解太姥爷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了。
"你爷爷挺正派的,咱们邻居王大茶壶的老婆有事没事地总找你爷闲聊几句,被你奶奶指桑骂槐地骂了好几次。
天呢?奶奶还有吃醋的历史呢?没想到爷爷还是个风流倜傥的美男子。
老辈人常谈起爷爷,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可是一个好人呢!大好人。"然后是一声叹息,"可惜,走的太早了。"这个"好人"的定义决不是指相貌和干农活的本领,而是指他的人品。
有这样一个英俊帅气、识文断字、农活好、人品高的丈夫,奶奶能不引以为傲吗?
说不上有多少女子羡慕嫉妒奶奶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7411/198d37efe1d6550c.jpg)
(三)五间大草房的张家大院
在六十年代东北的小县城,家里能有一两间泥坯房住就不错了,可爷爷奶奶和他的七个儿女们勤俭持家,也舍得浑身的力气,竟然轰轰烈烈地盖起了五间大草房!这也是后来被街房邻居们多次提起的所谓"张家大院",它成为了陌生人寻门问路的一个坐标。
五间大草房,在周围一片低矮破旧的泥坯房中,岂止是鹤立鸡群般的感觉?进出大院的女主人奶奶,本来心气就高,这时候自然是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腰板挺直,连喂鸡洒米的姿势似乎都与以往不同了,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就是一个词"我骄傲!”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7411/45578b4615c94ce6.jpg)
(四)宁娶大家奴,不说小家女
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娶大家奴,不说小家女"。听听霸不霸气,有没有封建社会地主婆的味道。在奶奶看来,大户人家奴才的见识和懂得的礼节规矩都比小户人家出身的姑娘强。可见让奶奶看得上眼的人并不多,她对自己的几个亲家也多是居高临下的俯瞰姿态,比较起来,对我的姥姥算是比较礼貌客气的。
很难看到奶奶与左邻右舍的奶奶们交往,她们似乎不在一个语言系统上,彼此也没有谈得投机的话题,见了面只是客气地打个招呼而已。
当时家中规矩很严,分工明确。比如我妈妈在医院上班挣工资,每月32元,要上交20元,10元伙食费,10元给在家做家务的大娘。每个月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只有12元,爸爸当兵回来没有工作,妈妈整整上交了一年工资,妈妈说那时候是没有人有反抗的念头的,因为反抗也没用。你奶奶就是一家之主。
小时候,过生日的人家并不很多,但奶奶家不同。过生日被当作很隆重的一件事来对待。即使爷爷去世后,日子过得艰苦的时候,四个儿子也轮流着负责奶奶生日的操办,到那一天,各家的大人孩子都会来吃饭喝酒庆祝。最期待的是我们小孩子,日历上的那一页因为是奶奶的生日而变得与普通的日子不同,变得让人特别在意并怀有憧憬和期盼。
生日那天,奶奶正襟危坐,四个儿子围在身边,小饭桌上推杯换盏,说说笑笑,奶奶捏着小酒杯,与儿子们谈笑风生,媳妇和孙辈们是不能同桌的,奶奶一顿饭最多能喝二两酒而已,可那姿态气势却烙印在了我们家多少人的心灵深处。
妈妈说奶奶的手很巧,针线活特别好。七个孩子的衣服,七个孩子的鞋,都是奶奶一针一线地做成,一年又一年,阳光下灯光里,谁能数得清奶奶熬过多少夜,缝过多少针?爸爸和妈妈是娃娃亲,妈妈六七岁去奶奶家时,奶奶用土改时爷爷分的一个大布衫给妈妈改了一个旗袍,很合身,很漂亮。七十年过去了,母亲还记得这件事,可见奶奶当年的女红就非同一般。可见在那个"手工"盛行的时代,奶奶还真的有骄傲的资本。
细想起来,奶奶个子不高,不识字,守寡多年,只是个家庭妇女而已,可是她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又都那么与众不同,让她的后代子孙想起她老人家来仍满怀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