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149380/39ca5ed0a1e4b80d.jpg)
上期说到李陵被逼入山谷,弩箭用尽,再无反抗的可能。
此时李陵的心情是悲凉的,但更多的是不甘。自己练兵多年,颇有成效,一身本领,正当报效国家,却出师不利,眼看就要葬身谷底。“看来我老李家真是霉运当头呀!”他甚至能想象地下的爷爷李广也在深深地叹息。
现在说啥都没用了,死前再做一次挣扎吧。李陵望着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缓慢而艰难地说到:“我们尽力了,不是我辈无能,是天要亡我,事已至此,大家各显神通,各自逃命吧。”这是他和弟兄们的最后诀别。
李陵下令,汉军每人拿二升干粮和一块冰,准备半夜大家一起逃,能否逃脱全看自己的命,总比都死在这里强。
月黑风高夜,正是逃跑时。可有时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已经被逼入绝境的汉军似乎也丧失了所有运气。李陵本想在半夜敲鼓叫大家起床一起奔逃,这样人多势众,跑起来目标也分撒。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鼓居然敲不响,如果逐一叫几千人起床,估计天都要亮了。
顾不了那么许多了,李陵带着韩延年等十几个亲随冲进了墨一般的黑夜,他希望自己最后的冲锋可以吸引更多敌人,为兄弟们的逃跑争取机会。他这一冲,效果还真不错,吸引了数千匈奴在后面狂追,当然很快就追上了。
史书对这最后的冲锋没有过多记载,只是陈述了结果,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是的,大家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李陵居然投降了!《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对李陵在这场战役中的结果用了同一个字“降”。
很多人对李陵的投降不能理解,仗打到这个份上,死了这么多兄弟,意义何在?难道他先前鼓舞大家的那些豪言壮语并非由衷吗?作为名门之后,为了保全个人名节和家族荣耀,难道不该战死沙场,报效国家吗?他在最后时刻变节,对得起先前浴血奋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将士们吗?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纠结了许久,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
我们来复盘一下李陵的心路历程。李陵是名将之后,有勇有谋,练得一身好本领,正值盛年,由于不甘心给战绩一塌糊涂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粮草,请求自成一队北击匈奴,没想到皇上居然同意了,欣喜若狂下他竟口出狂言,要以步兵出击。到这里,李陵的心态是要做最拉风的事,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此时的他内心充满荣耀和骄傲。
接下来李陵被老油条路博得算计,遭到皇上猜忌,只得孤军北上。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对自己的队伍有信心,认为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到那时乌云尽散,自然可以在皇上面前表明心迹。所以整个战役,无论多么艰难,甚至数次被逼入绝境,他都没有放弃,即便敌我实力悬殊,无法取胜,也要争取虽败犹荣。
然而时运不济,天不遂人愿。在叛徒的出卖下,李陵丧失了最后的机会。绝望中,有人点拨李陵,张骞从匈奴跑回汉朝可以立功封侯,赵破怒从匈奴跑回汉朝仍然被皇上重用。此时他的内心无数次碰撞,没错,投降是可耻的,但一身胆识就这样葬送荒谷,被寄予厚望的前程,就这样化为尘埃,实在不甘心!所以当手下提出投降时,他虽然本能的严词拒绝,实则内心已经动摇。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要投降,要给自己再创造一次机会,但不能这么丢人的降。他希望有人跑回汉朝时告诉皇上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所以他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他要让弟兄们认为他是去拼命,而不是去投降,待伺机跑回汉朝后,就像张骞和赵破怒一样,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我相信,这是李陵投降前的内心独白。
然而,李陵千算万算没算过单于这个老狐狸,这样难得的将才到哪再去找呀,且鞮侯怎么可能放过他。李陵投降后,且鞮侯迅速散出风去“李陵不是被俘,是投降匈奴。”
要知道“投降”和“被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可以负责人的告诉大家,在李陵之前,汉朝从没有将领投降,那么汉朝会怎样对待一名前所未有的降将,不言而喻。可见且鞮侯此举用意颇深,他要斩断李陵所有回汉朝的念想。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汉庭后会掀起怎样的风浪呢,我们下期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