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则学论语

作者: 学会学夫子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9:23 被阅读64次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思无邪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  成人:完人,即人格完备的人。

    2)  知:同“智”,智慧。

    3)  艺:才艺。

    4)  文:修饰。

    5)  何必然:不必然,不一定非这样不可。

    6)  授命:献出生命。

    7)  久要(yāo):长久地处于穷困。要,同“约”,穷困。

    【译文】

    子路请教什么样的人可算得上完美。孔子说:“如果能像臧武仲一样聪明,像孟公绰一样淡泊名利,像卞庄子一样勇敢,像冉求一样才华横溢,再加以礼乐的修饰,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当今的完人何必一定是这样的要求呢?看到利益时能够想到义,遇到险情时能够勇于牺牲,长久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还能不忘平生的承诺,做到这些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理解与思考】

    人与人不同。从人格、境界、道德、功绩等方面比较,毕竟有高下之分。“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仁人,但他并未否认圣人、仁人的存在。圣人、仁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从孔子的众多告诫中得知,仁人恰恰是人生前进的目标。孔子回答子路问话,说了智、不欲、勇、艺、礼乐,尚未囊括仁人的全部品质和能力,更未提及利于天下的功绩,因此应该说这种人次仁人一等,大约与“君子”略同。“亦可以”的措词和语气能够说明这一点。

    “成人”是个笼统的、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孔子所概述的智、不欲、勇、艺、礼乐虽不十分全面,但仍有相当程度的理想色彩,不是简单的事情。或者说,在变乱的春秋末期,这种“成人”几乎是做不到的。孔子是推崇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大师,从不只追求理想而不考虑现实,故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因此,孔子又作了补充回答,说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守信践诺,就是“成人”。言下之意,春秋末期是个见利忘义、见危逃避、诚信丧失的时期。这三方面很实际,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对有志者来说完全可以做到。至于又一个“亦可以”,再退而求其次罢了。可见,孔子教导弟子,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着眼,而“成人”的目标始终不变。

    臧武仲

    臧武仲,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政治人物,姬姓,臧氏,名纥,谥武,因祭鲁孝公之祀,故尊称其“臧孙纥”(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纥),史称臧武仲,臧宣叔之子,臧文仲之孙。矮小多智,号称“圣人”。齐国国君看好臧武仲大夫的治国之才,允准在绝佳位置选址,盟誓筑台,训练兵马,垦荒屯田,走富国强兵之路!点将台从此巍然屹立于青齐北部,雄踞大齐中心地带。千百年来,黎民百姓世代口口相传,“臧台”一名保留至今。 臧武仲受命之后,实行“重农商,奖耕织”的政策,让百姓繁衍生息,“齐纨鲁缟”闻名天下。

    公绰之不欲

    孟公绰是孔子非常敬重的人之一。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常引用孟公绰的德行。

    古代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孔子说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也就是说孟公绰只可做家臣,而不可做大夫。

    卞庄子的勇敢

    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旅店里的仆人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有滋味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定能收到杀死2只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仆人的话是对的,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一个举动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冉求之艺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则学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h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