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生于1880年,1969年羽化,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后改名撄宁,号圆顿子,是中国近代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学者。他父亲是清朝的举人,创立学馆授徒,以教书为业。陈撄宁年幼时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聪敏好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曾考取过秀才。因不满清廷朝政的腐朽,受到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喜欢阅读当时的《时报》和《盛世危言》等书籍,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具有强烈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感。
陈撄宁早年体弱多病,患过痨病,热衷医学和神仙之道,尊崇神仙之学。研读了大量的道教典籍,有着很深的体悟。注重养生之道,为了学习养生方法,离开家庭四处求师。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
1913年,他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创办了《扬善半月刊》,倡导和推广仙道养生法。他本着利己利人的思想,经常和别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仙体悟之道,认为交流才能共同进步。由于其对仙学和养生之道有着很深的理解和体悟,在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不少好事仙学修养法者,常向他请教,他都会谦虚仔细地解答。他还把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公开发表于《扬善半月刊》上,以便让更多的人得道受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道教界历来对仙道修养法秘而不宣的陈规陋习,改变了世人对道教的看法,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1939年,他创办《仙道月报》,对道藏书目重作分类,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取消,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诚、道法、道仪、道总等14类。
他不仅崇道,而且能够把爱教和爱国结合起来,爱教不忘爱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道教界人士成立了全国道教爱国组织,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在道教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陈撄宁在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文化运动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甚是抑郁惶恐,心力交瘁,于1969年羽化。
陈撄宁一生著书立说,主要有《黄庭经讲义》《道教起源》《教理概论》《静功总说》《静功疗养法》《仙与三教之异同》等。在他的鼎力支持和关心下,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了新时期道教研究和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他指导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等,倡导“在教言教”的精神理念。
陈撄宁精通道教义理及内外丹法,尊重宗教感情。与道教界人士有着深厚的友谊,被道教界敬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他认为道教徒要爱国爱教,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是修道之士的首务;要继承和研究道教哲理、修炼道教丹法和动静功等。他为中国近现代道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道教内外均引起了广泛而又深远的社会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