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至高不封顶,圣道至圆无止境
或问: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绝对完备圆满的,你用极端高明、完备、完美、无缺无漏、圆满自足等词语形容圣人之德和圣人之道,岂非意味着圣德圣道到了极顶,停滞不前,再无发展余地了。
答:非也非也。你的说法前提有误:道德不是一般的事物,道德的圆满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的圆满,只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好上加好。你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更加详细地回答。
圣道即圣人之道、中道,立足于人道而圆证天地之道,故可以说圣道三通:通天道地道人道。圣道于宇宙而言为天道,落实于政治为王道,故王道也有三通性,并可引申出道统、传统和民意之三重合法性。
得乎道之谓德,知性知天、上达天道、得乎天道之全,谓之圣德。故圣德不偏不倚,无漏无瑕,大中至正,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谁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道德停滞,岂非笑话。
《系辞上传》说: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指易理、易道,即天理、天道、中道、圣道。易道广大,没有止境,贞静中正,没有遗漏,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乾坤统一,动静合一,乾元静专动直大生不息,坤元静翕动辟广生无已,这都是善,超善。乾坤即乾元和坤元,又以乾元为主。天地的广大源于乾坤的广生大生,四时变化源于乾坤的变通,日月的特征源于乾坤的阴阳义蕴,本性至德源于乾坤的易简之善。天道有易简之善,至德即圣德。
孟子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四端充实而光辉地表现出来,是为大人。所谓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具此四端,不仅充实於己,而又推以化人,自近及远,自内及外,感化天下,是为圣人。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伟大到进入化境,德位相称,教化天下,便是圣王。圣王之神妙,使人莫知其故,故赞为神,并非圣人之上还有神人。赵岐注引程子说:“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系辞下》说:“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圣德圣境至高无上,神奇莫测。对于中国人来说,圣人就是最高的神,圣境是人生最高境界,有不为人所能知晓和理解的一面。就像宇宙无法穷尽一样,天性无法穷尽,道德、智慧和知识皆无法穷尽,圣德圣境,无穷无尽。
一些人说什么超越儒学,超越孔孟,超圣回凡,听起来仿佛很高明,其实都是不老实、不靠谱、不着调的话,都是浮言妄语。圣经是最神圣的经典,圣德是最中正的道德,圣境是最圆满的境界,如何超越,谁能超越?修辞立其诚,君子慎之,切勿沾染外道、杂家和妄人之不良习气。
我有一副对联,可以形容圣德:俭让温恭堪入世,精微洁静可通神。上联用《论语》典,《论语·学而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下联用《易经》典,《礼记五经解》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又说:“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易经系辞下》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中庸》说“至诚如神”,圣人至诚,故谓之神。中国人敬天信天,也敬信圣人。儒家天道或中道信仰可以落脚于圣人信仰和圣人崇拜。
神也指“性与天道”。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命在人则谓之性,其用无穷则谓之神,一而已矣。”(《二程集-程氏粹言卷第一》)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对天道的形容。天道大用无穷,所以称之为神。熊十力先生在《新唯识论·附录》说:“本体绝待。随义而异其名。无声无臭曰天。《中庸》末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者,绝对义。天者,宇宙本体之目,非谓神帝也。载者,言其备万理,含万化也。无声无臭者,言其寂然无象也。”
《系辞》有如下各句涉及对“神”的理解、定义和属性描述,可以参看:“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无方而易无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西方的神指创世造人的上帝,而儒家常用神来形容圣德、圣道和天道。神难道不是极端高明、完备、完美和圆满自足的吗?
《中庸》赞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至德即圣德,至道即圣道,峻极于天、极高明即极端高明。广大精微中庸,也都有完美无缺、圆满无漏之义
对圣德圣道之高明、完备、完美、圆融、圆满和自足的肯定和赞美,在儒家经典和历代儒者著作中俯拾皆是,可见这是圣经和历代圣贤君子的共识,非东海一家之言也。我只是翻译或转述而已,也可以说是述而不作。2019-2-2余东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