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读书·精进·自律哲思
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出家

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出家

作者: 夏花de解忧杂货铺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23:07 被阅读2548次

今天有缘在季风听历史学博士成庆老师讲佛陀出家的原因。

成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大谈佛经本身,而是朴实、幽默、又和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的语言,给大家细细道来,受益匪浅。

佛陀的生平

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到底哪尊佛陀更像?他是一个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物?

世界上尚存的最老佛塔,印度的桑奇佛塔,也没有看到佛陀的雕像。通常,在印度的寺庙,他们不供奉佛像,他们通常是供奉菩提树、佛陀的脚印。

因为没有照片实证,所以其实没有谁能说清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子。

现代的神话学一致认为菩萨是神话。

而欧美的佛学界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发掘了阿育王柱。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在19世纪来到印度,在印度发现了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的佛教遗址,而他本人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

从佛经上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

据说悉达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悉达多相貌庄严,预言他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将来出家,便想尽办法不让离开皇宫。

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时,让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受到极大震撼。

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

当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时,决定放弃王位,开始苦修,希望能找到帮助终生度过苦难的解脱之道。

苦修6年,却没有得到解脱,于是下山,并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

苦修六年的佛陀

精神振作后,悉达多在菩提迦叶选了一棵树(菩提树),在树下禅定。他说如果不能觉悟就一直不起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觉悟了。

夜睹明星

觉悟后的他登时觉得浑身通畅,可以夜睹明星。于是佛陀想要入灭,但是终不忍众生受苦,从菩提迦叶步行到鹿野苑,开始讲法。


出家的原因:众生太苦,要度他们。

在佛教里,众生之苦分为八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很容易理解,成老师着重给大家讲解三种苦。

1、 爱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生离死别,人间惨事,青年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相爱时,我们常将对方视为长久不变:“我会永远疼你”,“我要和你白头到老”。

然而别离之苦却随时相伴左右。

最近爱人连续出差十几天,我就深切体会到了这种苦。尤其是当独自一人应对各种繁杂家务之时,更能体会这种离别之苦。

2、怨憎会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情况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真是令人苦恼万分。

其实在相爱的人之间也常常产生怨憎会比如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期待、执着就容易产生怨憎恨。在很多孩子的头脑中会产生“父母皆祸害”的感觉。

尤其心理学在社会广泛流行后,很多人都会将自己过好的原因归咎于原生态家庭的父母身上。

3、求不得: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

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

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越是贪爱,越是容易有求不得的苦。投入贪爱的过程,你已经种下了苦的种子。

早上挤地铁为什么觉得苦?就是因为我们期待着坐地铁是没人挤如果他人不挤着我我才会开心。

我们常常希望外面的环境符合内心的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控制狂。

常有人觉得家里苦不堪言,不是家庭有多苦,而是对家庭有太多的自我设定和期待。

“你为什么不能把衣服自己洗好、挂好?”

“你为什么不能像同学XX一样赚很多钱?”

“为什么你不能和隔壁小明一样勤奋好学门门100分?”

当我们怀揣很高的期待看一件事,苦也就必然会随之而来。

在求不得这个苦上,自己有着很深的体会。我总是希望孩子脾气好、身体好、写字好、成绩好......

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我便会对孩子失望,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能、很失败,于是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糟糕,一点点小事都能把自己给惹毛。

今天总算明白,放下期待,心便自由。

成庆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他从虹桥机场打车回家的经历,因为路程近,常常遭受司机的白眼。

我也从来都不敢从机场打车回家,哪怕带着很多行李,也会乖乖去乘地铁。之前只是觉得司机太势利,遇上一个路近的便给脸色。

成庆老师从佛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是因为司机在排队3个小时的时候已经有了能钓条大鱼的期待,结果你只能给个40块,他的苦相便立即呈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晚年的时候他将其增加到第六层:超越自我的需求。

修正:第四层是得到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悉达多则是通过生老病死直接看到了最高的需求:超越自我的需求,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

生活便是最大的道场,用心观察生活,你便能看到其中的苦,当你看到了他它,便能理解它,也就有了跳脱它的自由。

再次感谢成庆老师将其所学所悟毫不保留分享给我们,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出家

    今天有缘在季风听历史学博士成庆老师讲佛陀出家的原因。 成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大谈佛经本身,而是朴实、幽默、又和现实生...

  • 佛陀为什么要出家!

    佛陀本来就是太子。不用投票就可以当国王的。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的痛苦。他有。爱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父亲。他有英明...

  • 佛陀为什么出家?

    稍加思考,都不会赞同悉达多太子出游四城门看到人生四种现象——生老病死而发心要找到一条解脱众生之路,很明显,这只是个...

  • 佛陀与其妻子耶输陀罗的宿世因缘

    前言: 佛陀降世,本为出家成佛而后普度众生,为什么他还要结婚呢?结婚后又抛弃妻子出家,这岂不是太不近常情了吗?这事...

  • 如何醒来?

    佛陀的梵语意思为“觉悟者”,形容彻底觉悟之人。可是要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除了佛陀还有谁? 最近看《醒来的女性》,故事里...

  • 阴大于阳:理解与爱

    《佛陀传》里,当悉达多觉悟之后被孩子们称为佛陀(意为“觉悟的人”)之时,他告诉孩子们“因为理解,所以有爱”。牧童缚...

  • 谓我何求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家?” 我告诉他:“为求佛道,了脱生死。”这是刚出家那段时间所作的回答。 ...

  • 佛陀

    佛陀是觉悟的人

  • 向阳

    他到底为什么,为什么,不肯停驻…… 他到底为什么,为什么,认识酸楚…… 他到底为什么,为什么,像个尘土…… 他猜测...

  • 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到底修什么?| 问答录

    问: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到底修什么? 答:很多人觉得修行离自己很远,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觉得修行就是要出家做和尚,...

网友评论

  • 634d1184b66d: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阿弥陀佛。
  • 634d1184b66d:解脱,放下。
  • 634d1184b66d:一看博主就是一个有品味的人,想自己开一家西餐餐厅,咖啡馆,牛排馆,可以前来关注我。
  • 秋水长天不一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心同法综果德居士:佛陀究竟觉悟到了什么?那就是佛陀开悟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为什么要出家?普度众生也!
    夏花de解忧杂货铺:@心同法综果德居士 感谢您的分享,阿弥陀佛
  • 空屋子:我看到欧美的管理学的XYZ.理论,还有,感觉佛陀的故事未完
    夏花de解忧杂货铺:@空屋子 嗯嗯,佛陀的故事还有很多,会慢慢写的
  • 73507fd16ab6:也好希望能找个信仰佛教的男朋友
    流光闲客:@退居一隅的小丑 别傻了,谁说佛教禁止欲望了,自行看透生死的觉悟者才会通过禁止欲望达到解脱。佛学变成佛教之后,才有一些社会人士把这种东西当成宗教的教条主义。因为在人的惯性思维宗教就代表存在教条主义。实际上,你了解的佛教只是道听途说,只是宗教层面。关于佛教的戒律,只是规定不邪淫,范围在不能和夫妻之外发生性关系,不能有婚前性行为,不能sm口交,等不正当性行为。不能再卧室以外,不可以在白天发生性行为。不耽误审美。佛陀本人的教义如此而已。至于中国这个特殊国情,就通过宗教把这种禁欲主义强加在人身上?实际上,就算禁欲教条的存在,他也是为禁欲而禁欲而不知道为毛禁止,还是有破禁的一天,见地没上去,认识不到人生的真实,想真正的禁欲你还得具备释迦牟尼的能力。这么说吧,没有见地,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一样的人生困惑,禁欲无法使你觉悟,只会使你身体损坏。一,佛学是意识到人生哲学困惑的人玩的,一般人玩不起,一般人认识的是宗教形式,然后自己的三观被宗教改变。而这本就不是觉悟者该有的。第二,为什么在别人眼里佛教者禁止欲望,他把僧人戒律和居士戒律弄混了。
    3d36f5dd1d95:@掌心痣 别傻了,佛教禁欲。你找个信佛教男朋友意味着不管你打扮得再漂亮在他眼里也毫无吸引力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掌心痣 先让自己逐步了解佛教,或许因缘就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 ada3918e37b2:额,这种观念是典型的“死物主义”吧。
    流光闲客:@醉酒悟禅 中道修行才是真。
    流光闲客:@醉酒悟禅 因为你认识的佛学是宗教层面,高推圣境,假大空,诡辩论。所以才会认为是死物主义,因为你并未觉悟。所以才会把禅和醉酒放一起。没错的话,你所认知的佛学就是世界的另一面的安放处
    夏花de解忧杂货铺:@醉酒悟禅 额,不是很明白您的意思
  • 3d36f5dd1d95:当佛学发展成了宗教,于是众生更苦了
    夏花de解忧杂货铺:@退居一隅的小丑 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 7e05cc2a5ee8:错了错了,世尊成佛了怎么可能想入灭?他死了谁能用五指山压猴子?谁能终结无天的黑暗统治?
    流光闲客:@那夜六千星 你说的是西游记
    夏花de解忧杂货铺:@那夜六千星 话说佛陀也只是想想而已,事情不也没成嘛:blush:
  • 村头愚农:五阴炽盛吧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村头愚农 两个说法都没错,阿弥陀佛:blush:
  • 583f657caace:阿弥陀佛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无所畏惧11 阿弥陀佛
  • 王讲江红:我对佛学也感兴趣。灵性成长就是更多的关照自己的内心,一切向内求。调整自己的信念系统,投射出更美好的发生。
    夏花de解忧杂货铺:@王讲江红 谢谢您的分享
  • 生气得冒泡的可乐:性灵成长是什么
    夏花de解忧杂货铺:@生气得冒泡的可乐 就可以去除烦恼,达到内心平静,进而心生自由
    生气得冒泡的可乐:本我成长了呢。
    夏花de解忧杂货铺:@生气得冒泡的可乐 通常指的是内在的本我的成长
  • 执意1:魔由心生,心定身安。欲妄加身,自苦难脱。
  • 渺淼散人:不是七苦吗?什么时候又多了一苦?也没解释清楚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渺淼散人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七苦,第八苦,五蕴织盛,我自己也没太搞懂,所以就不好在文章里随便摆谱了,抱歉。
  • 圆晓儿:学佛 就是要证悟空性!利益众生!
    夏花de解忧杂货铺:谢谢您的分享
  • 竹露滴清响:赞!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感谢您的鼓励:heart:
  • Jane漂漂:总结的非常棒,万维钢也有解说。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感谢您的鼓励和推荐,我愿继续努力修行
  • 阿伽陀药:重在实践,方得收益。
    夏花de解忧杂货铺:@阿伽陀药 的确如此,时时保持觉察并不断练习方能修成正果
  • 7eb917f83592:放下期待,心便自由。
    这是很高的修行。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洪小梅_7560 唯有这样,才能解脱:blush:
  • 深海梦影:来了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深海梦影 感谢捧场:blossom:
  • 丛铭:😨 我就觉得现在的和尚太高大上了
    夏花de解忧杂货铺:@丛铭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七徽:阿弥陀佛
    夏花de解忧杂货铺:@七徽 阿弥陀佛
  • 安落汐:佛法无边,高深莫测
    夏花de解忧杂货铺:@安落汐 阿弥陀佛
  • 无戒:阿弥陀佛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无戒 阿弥陀佛
  • J小北: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夏花de解忧杂货铺:@J小北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佛教在个人成长上的确有很大的能量:pray: 。成庆老师将佛教和日常生活紧密贴合起来给大家讲解,真的能破解自己很多的烦恼与焦虑
    J小北:@幸容 最近心很乱,也很累,今天一看这文章,就感觉好像轻松了很多
    夏花de解忧杂货铺:@J小北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pray:
  • 蔡常習:讚嘆成教授!
    夏花de解忧杂货铺:@蔡常習 成老师实在是一个活得特有菩萨心的人,感恩遇见这样的老师:pray:
  • 刘海庆_3ac6:好棒!发现一个小笔误:八苦最后是“五蕴炽盛”哈~
    阿伽陀药:@刘海庆_3ac6 五蕴不错,五阴亦可。意思相同
    夏花de解忧杂货铺:@刘海庆_3ac6 感谢感谢,已经修正:smile:
  • 慕宸海:沙发💐
    夏花de解忧杂货铺:@慕宸海 温暖的沙发:cherry_blossom:

本文标题: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c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