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中国在梁庄》这本书其实前几天已经读完了。随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写相关的读书心得,今天这个就是最后一篇了,仍然是以《你还能回归吗?》为题。
梁鸿一直抓住文化这个元素在写,她继续写到文化,并且用了一个实例。
县委书记推动办文化茶馆和戏台,且期待很高。在他看来,通过政府帮助,鼓励民间参与,能够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恢复一些传统文化。这个想法很好,但就目前的效果来看,非常的差。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标准的拍脑袋式的决策,拍脑袋办事的典型,是一种书生似的、理想主义的政策举措。因为这严重脱离了当地农村乡村的文化现状和实际情况,所以,注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但是,这不能称之为文化回归,真正的文化回归并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他应该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习俗、道德观等进行重新思辨,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但是,这一切都非常难。一种文化,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要想再重新恢复,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更何况,他身处在如此强大的现代化漩涡之中。”
梁鸿的这段对“文化回归”的分析相当精彩,她了解文化的特质,熟悉文化的内涵,也明了文化的秉性,与物质的东西相比,更为复杂,更为多样。
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我认为,乡村问题归根到底真的还是文化的问题,乡村文化的问题解决不好,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单纯追求经济、金钱,以为靠物质的改善和提升能够真正的解决乡村问题,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天方夜谭了吧?
对于文化的重新构建,其实梁鸿在此表现出了一点儿悲观和失望,因为她似乎知道文化的重塑是何其的艰难,绝非搭个戏台,开个茶馆,办个节目,搞台晚会那么简单啊!
这些所谓的文化的形式往往不仅无法抵达文化的内涵,而且会让文化发生异化,反而更加偏离文化的初衷。
当她倾听到文化茶馆那麻将的哗啦声,遥想空旷的戏台飘过的寂寞空气,还有几亿少年无所适从的茫然眼神,她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颓废及无可挽回的衰退。
梁鸿这文学语言式的描述,非常的认真,贴切,既有表象的又有意象的,通过这种描述,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她对乡村文化的重塑是比较悲观的态度的。
对于乡村文化的态度我们姑且不论,既然提出了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学者,按照正常的写作逻辑,她也必须会给出自己的解答。
关于乡村文化的重塑,梁鸿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方案。
她说:“乡村,并不纯粹是被改造的,或者许多东西,可以保持。因为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深层情感,爱、善、纯厚、朴素、亲情等等,失去他们,我们将会失去很多很多。也许正是这顽固的乡村农民和农民根性的存在,民族的自信,民族独特的生命方式和情感方式才能够有永恒的生命力。”
读完这段话,我激动万分,我似乎找到了共鸣,找到了答案。梁鸿给的答案是温和的,是一种渐进式的,调和式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保守型的,是一种以静制动,顺其自然的思维方式。我拿起笔快速涂鸦:
这段话写得太棒了!
梁鸿的此段观点,我万分的赞同!
我也常常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非要改造乡村呢?非要城市化?难道两者真的有明显的优劣、美丑、善恶、进步和落后之区别吗?
我想未必如此吧!
书的最后,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梁鸿,她必然有种依恋不舍的情感,这是与生俱来的,她饱含着深情,发出了自己的呼唤。
这种呼唤,更多的是对美好回忆的呼唤,对故乡文化传统的呼唤!
《后记》里,梁鸿说到乡村的贫困而多难的生活是她的福分,这是她了解乡村的密码。
梁鸿说是“密码”,其实,在我看来,它更像是“胎记”,更像是“指纹”,是每个农村出生的人,所独有的独特的个性。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和文化元素上。
比如她写道:年年月月走过村头那块青石板,并在上面崴了无数次脚的人才能够体会到。
最后一段,梁鸿说她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儿子有机会接触乡村,接触大自然。冬天她又把儿子带回了故乡,儿子在故乡已经如鱼得水,和他的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破坏了所有能破坏的东西,而放烟火成了她最着迷的“事业”。
我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太久了,离开自己的乡村太久了,这种回归虽然带有其必然性,然而更多的是表象,目前,真正的回归也不太可能,个体而言变得几乎没有可能性了。
尽管如此,梁鸿仍然写了这一段儿子的表现,我想梁鸿是有深意的。我理解她用文学化的语言把对乡村文化的回归带入了我们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的视野,即使她这一代完成不了这个使命,那么儿子这一代仍然是未来,是希望!
备注: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1本书《中国在梁庄》(15):《你还能回归吗?》(下)
阅读时间:2019年3月5日
阅读页数:回读212-结束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请加微信6942145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