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上回)
2.如何保证校园精神生活的和谐性?
,对于学科知识来说,就是让学生生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让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那些知识不再是外在于生命的僵死的存在,而是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即理解并认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成为自己并行不悖的原则。
如苏格拉底的“知善必行”(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的人,必然行善,无人自愿作恶)。如果知行不一,言说与生命割裂,这种言说就不是从生命内部发生,而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即信念)。
对于学校来说,校园精神生活要足够丰富,从量上来说,要有足够的多样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里看似活动很多,标语也琳琅满目,校园文化林林总总,看似非常丰富,但多是数量的拼凑,会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有些学校大标语是“自由、民主”等核心价值观,有些地方却贴着“弟子规”,有些老师还赶着学生天天背诵等等。
丰富是为生命的不同取向,准备外在条件,生命在丰富中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一旦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学生就会有所选,所以,才会有的孩子爱上种植,有的孩子爱上音乐,有的孩子爱上绘画,与生命特质不相容的东西会被逐渐抛弃掉,他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能从中展现自己的力量,获得自尊感。
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在保证丰富性的前提下,让各种活动在具体的学生那里和谐起来?
为了保证内在精神生活的和谐性,需要学校从高处设计各种文化活动,要有一套一以贯之的道德体系,即要保证数量的丰富,又要保证质的统一,因为校园精神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所以,精神生活的“和谐”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学校层面上要有统一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二是学生能够真心喜欢,并全身心地投入。但这也并不是说,喜欢绘画的人不能学音乐,因为生命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是说多方面的需要,最终要统一到一个具体的“人”上来。
3.如果保持这种和谐不断的向前发展?
苏氏的做法就是保持足够的智力挑战。这又回到了教学循环中。各种种植或者其他小组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都伴随着不断的智力挑战。比如,在机械小组中,从简单的磨制器件,到组装模型,再到制造模型,直到制造电动控制的整个机床,都处于不断挑战之中。
总之,和谐体现为每一部分和不同职能之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割裂。这种和谐还体现在知识与能力、思考与记忆、智慧与双手,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劳动和能力、家庭和学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认识世界与自我表现等等诸多方面。而最终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占主导因素的必然是个性。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
50,1,15节经文,
真实的敬拜
50大能者 神耶和华,已经发言招呼天下,
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
2从全美的锡安中,神已经发光了。
3我们的 神要来 ,决不闭口,有烈火在他面前吞灭。有暴风在他四围大刮。
4他招呼上天下地,为要审判。他的民,
5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
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
6诸天必表明他的公义,因为
神是施行审判的
7我的民那,你们当听我的话,
以色列啊,我要劝戒你。我是 神,是你的� 神
8我并不因你的祭物责备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
9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
10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
11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
12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
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
13我岂吃公牛的肉呢?我岂喝山羊的血呢?
14你们要以感谢为燔祭献与 神
,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
15并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
续23节经文
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
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我的救恩。
同胞们,请认真仔细的好好看看这篇经文,
不可负言了事。
真神是轻慢不得
他要发恕认何人都担当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