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终极目标)
究竟什么是学校这种精神心理基础的奠基石呢?是思想生活,是公民的信念与追求,是公民的自尊感,是一个人由于意识到自己并非一颗默默无闻的脆弱小草,而是名曰祖国的那颗巨树上的强壮树枝而产生的自豪感。精神和道德的成熟——这是点燃勤勉奋发之火的火种:这是光明,在它的照耀下,丰富多彩和具有充分价值的生活之美,为着祖国的劳动之美,庄稼人和建设者、工程师和哲学家、音乐家和天文学家的辛勤劳作之美,都会在一个人的面前展现出来。
儿童为什么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为,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儿童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儿童是靠色彩、声音、图像来思维的,儿童就是在这些活动完成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智力。所以,儿童的生活需要童话、音乐、幻想与创作,否则,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枯萎,全面发展(如智力等)就成为空话。
为什么要欣赏音乐?
音乐属于儿童的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音乐是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从而去表达美、创造美(的情感)。
例如:《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
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而且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印象则尤其有害。
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声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熊蜂的嗡嗡,等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身上创造美。
“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多年的经验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苏氏特别强调音乐作品与大自然的音乐,因为音乐的美源于大自然。所以,强调感知音乐作品与感知大自然音乐相互结合,因为音乐的本质是旋律,是对声音的敏感(情绪)反应。所以,苏氏经常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聆听,以引起孩子对旋律的情感反应。大自然是音乐人创投音乐时候的源泉,在大自然中静心感受,音乐旋律就会在声音中复活。这个时候,音符就成为理解和表达的手段,于是,奇迹就出现了:学生就会去创造音乐…童话,音乐等。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自尊感(高峰体验),也即人的自我实现,感受但自己就是大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