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只关注了自己的教学,甚至连听课都不是很多,即便是听课,注意点也集中在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而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气氛。
但是看过《静悄悄的革命》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才有了深切的认识和感悟。
我们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具有了改变原有满堂讲满堂灌的意识,但至于到底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才是好的教学,心中都不甚明了。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新奇,课堂组织了N多个活动,一堂课闹哄哄,学生当时感觉很快乐很热闹,但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都让学生讲;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用视频、图片、段子等占满学生的眼球……
到底该如何改革,如何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用坚持访问学校参观日本7000间,美国1000间教室近20年的教育观察与实践的成果结晶,告诉了我们答案。
他对学习进行了界定:“所谓学习,就是与教育内容的题材(主题)的对话,是与教室中的教师、与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或意义的同伴的对话,是与自己自身的对话。对话(相互倾听)是学习的核心问题。”
“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
他指出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润泽的教室”才是好的教室。
“通过后来参观、记录了若干教室的状况之后,我对这种‘润泽的教室’的意味开始渐渐地能够理解了。可以说,与之相对而为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那些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如像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 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等等,大都可划归入这一类。”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我在许多的教室里观摩过教学,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讲话阶段,仅仅只需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理解的话,就是真诚地尊重和引导、倾听每一位学生:探究教材、提出问题、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相互交流与合作、发言表现以相互启发、反思与总结提升,从而达到真正学有所获、各方面素养都得以提升的目的。
191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