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你浏览一遍以后,可能没留下什么东西。感觉那本书很平凡,没什么好的东西。但是当你再用心地反复阅读后,可能一些触动你的东西就越来越清晰。这也是经典的魅力吧。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有的朋友已经反复阅读过多遍。算是常读常新吧。这些天我有空就拿起来翻一翻看一看,感觉特别棒。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中会像做电影一样越过一些影像,有时也会拍手叫绝。这本书里的金句不少。也许每个人找到的句子都不同,但被摘录的句子大部分是比较入心的。
今天我又摘抄了一句话:
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p67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把孩子教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使电脑更智能化,大数据可以帮我们的忙。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的喂它一些比较好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学习,就会变得不一样。有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可能你连想都不敢想。
但我们的孩子,他不是电脑,不能做简单地智能化处理,不能做普通的行为驯养。要想把他们教育好,就要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只有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你的教育才有效果。
把孩子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说着是很容易,但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的。
我们的双减中特别强调了作业的量,希望作业越少越好,但质量上要提高上去。其实有时作业增多了不少,我们却没有烦累感。这种感觉你有过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很多时候烦累,并不是因为量的增加,而是因为增加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有时真的是没日没夜都不觉得累。比如说打麻将,就那几个动作,做久了,玩久了,应该会累吧?但因为打麻将的乐趣,大家竟然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这在平时你可能想都想不到吧?
今天我用了另一种方式上新课,其实就是希望孩子们多学一点,希望大家对数学兴趣更高一点。
我跟孩子们介绍了数学写作,简单地跟他们说了几个类型以及遇到事情时应该怎么处理?有几个孩子的兴趣似乎很高。晚上就收到了一个学生发过来的文章,写得还不错,很有新意。他写的是数学故事,就是把数学的重难点编成故事给其他小朋友看。
对数学写作,我并没有做硬性的要求。而且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这边的东西非常多,基本能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
数学写作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但孩子们更容易被看见,孩子们也不会因为花的时间多而感到不舒服,而是更为细致更为认真地完成。当问起的时候,很多同学表示,没事。
不知道一个周期下来,有几人打了退堂鼓?
如果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