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861bb85258587bf3.jpg)
鲁迅说:秦始皇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果真如此?我看不见得。古今中外,但凡略有文化的人,都对秦始皇略知一二。秦始皇嬴政的大名又怎会因为时间而磨灭?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然而,于大多数人而言,秦始皇,似乎更像是暴政的代名词,他焚书坑儒,严刑酷吏,大肆修长城,建陵墓,最终逼得老百姓不堪忍受,暴力推翻了其统治。
秦始皇真的如此残忍不堪?他的统治真的就只是暴政?秦始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不想再停留在片面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回答,于是我去看了史料,希望能够对他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c4ded22035342c3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6d9fec42323daef7.jpg)
痛苦的童年
在嬴政的爷爷的爸爸昭襄王时,国力已经比较强盛了,为了扩大地盘,昭襄王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曾发兵进攻赵国,结果两次进攻都被赵国名将廉颇赵奢打退了。在议和谈判中,赵国便要求派秦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作为人质,借此显示秦的诚意。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谁也不乐意去,由于庄襄王母亲没后台,也不被宠爱,于是势单力薄的庄襄王就别无选择了。
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是作为人质被扣押在赵国,赵国有个大商人叫做吕不韦,吕不韦有个漂亮的小妾叫做赵姬。吕不韦这个人极具政治眼光,当所有人都不看好庄襄王的时候,吕不韦为了讨好他,将自己的小妾赵姬送给了庄襄王。
后来庄襄王就跟赵姬生下了嬴政。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更何况自家的是金窝,而现在却是住在狗窝里。秦赵两国爆发的冲突并没有因为庄襄王在赵当人质而减少,每次一发生两国冲突,嬴政一家子作为赵国的敌人就会饱受欺凌。年轻的嬴政经受着常人所不能想象的痛苦,谩骂,侮辱,甚至拳打脚踢……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他有什么罪过,却在异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白眼。
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庄襄王回国继位,三年后,嬴政继位。此时的嬴政只有十三岁,他没有势利支持,因此吕不韦作为丞相处理国事。吕不韦跟自己的母亲私通,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嬴政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始终在积蓄力量,隐忍不发。
可以说,嬴政的童年是在委屈,痛苦,仇恨当中度过的。这也促使他承受能力更加强大,性格更加坚韧,某种程度上,心理也更为扭曲。当十多年后,他的大军踏进邯郸之时,他大臂一挥,将曾经欺凌过他的那些人全部活埋了,因果报应便如此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74907dbb347b93d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7032d1e1a9e97bbb.jpg)
开拓的青年
秦的百官在嬴政22岁的时候为他举行了成人礼,这意味着嬴政在此刻开始,可以进行独自执政。然而,此时臣子当中存在两股势力,一方是丞相吕不韦,另一方是太后宠宦嫪毐,单纯的希冀他们让出执政大权根本不可能。于是,嬴政利用吕不韦与嫪毐两股势利之间的分歧,将其激化,使得嫪毐造反被杀,吕不韦则因为曾经推荐嫪毐而连坐,被嬴政骂了一顿便自杀了。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除掉这两个人之后,嬴政总算取得了执政权。他开始任用一大批有才之士,文有王绾、李斯、尉缭、茅焦,武有王翦、桓齮、杨端和、王贲等人。在这批能臣的出谋划策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天下一统,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大貌。
此时嬴政三十多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在一统天下后,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前所未有,前人所用的称号也配不上他,于是采用了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他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过去的制度,他要一切两段。
创立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将大权集中于中央,通过法律来约束文武百官,普通百姓。一切都是焕然一新,一切都是前所未有。
在此时,秦始皇是明智的。他气量宽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他打天下的名臣将相没有一个因为功绩赫赫而被他杀害。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相比于后世的刘邦,朱元璋等人,嬴政似乎更加圣明,为何还被人称之为暴君呢?
我认为,这里边有两层原因。其一,是法律过于苛刻,尤其是连坐制度引起民众不满。其二,是因为后世的宣传与丑化。秦二世胡亥是真正意义上的暴君,后人认为这俩人都是一家子,账就记到一起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12ceb84b71a280e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1c826e86d43f9473.jpg)
焚书坑儒不简单
崇拜远古礼治,诸侯并存的一些儒家博士像淳于越等,接二连三的向嬴政提出意见,认为必须分封诸侯才能确保国家稳定。
嬴政将他的意见交给文武百官去讨论,李斯提出:国家才统一不久,诸子百家思想还不统一,总有一些人借古非今。如果不统一思想,皇帝下个文件,各个学派都去议论而不执行,夸夸其谈自己学派的看法,政策不能执行,国家恐怕难以稳定。现在虽然书同文了,但是民间的各类书籍仍然相互流传,为了统一思想,应该将百家书籍统一起来烧毁,免得祸害政权。
嬴政最担心的就是国家动乱,当他听到思想不统一的危害的时候,他就已经同意了李斯的看法。李斯说完,嬴政就让他负责此事,去焚书。通过一个多月的清查,百家著作被横扫一空,付之一炬。
让百姓什么都不知道,乖乖的成为统治者手下的羔羊。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不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吗?
我们现在惋惜当年损坏的书籍,因此将罪名安插到秦始皇身上。其实真正想一想,这段历史被曲解了。当年焚书之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烧,几乎各类书籍在秦皇宫图书馆都有备份,并且有专门的博士来研究相关资料。中国这么多年的战乱,书籍尚能保存下来,一个月的时间想烧毁全国的书籍,简直是痴人说梦。真正焚书的人实际上是项羽,他进入咸阳后,一把大火连烧三个月,把所留存的书籍全部烧毁了。
而坑儒这件事,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坑的是儒士。一群炼丹的术士骗子骗取了嬴政的信任之后,去为嬴政求取仙丹不成,便四处散播谣言,说秦始皇为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这些话传到嬴政耳朵里,勃然大怒,便抓了四百多江湖术士,一并活埋了。相比于项羽在新安活埋二十万秦军,真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汉的官员不批评项羽而怼着秦始皇呢?这当中,恐怕也不简单。项羽不是皇帝,批判他对刘邦而言作用不大。刘邦出身贫农,如今坐上皇帝的宝座,但心里仍然不踏实,毕竟自己不是名正言顺的。为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一味地否认前朝,批判前朝,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才会心甘情愿的被统治。官员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揣摩上意,皇帝需要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批判秦的暴政之风愈演愈烈,动不动就拿来举例,口耳相传,夸张变味难保不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1323/aa486d417bd3aba4.jpg)
在后世的宣传当中,人们一贯继承着自汉朝以来的儒家学说对秦始皇的评价,逐渐渲染着秦的暴政,以至于过于荒唐。不明真相的人也不乐意接受真相,他们对历史漠不关心,孰是孰非对他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