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
世说新语微博:那些年里,魏晋文人和书籍的恩恩怨怨

世说新语微博:那些年里,魏晋文人和书籍的恩恩怨怨

作者: 豆豆是个小团子 | 来源:发表于2016-08-09 21:13 被阅读275次
    一张签,一言语

    屋舍中烛火盏盏,是有人在勤学苦读,凝视深思,为有源头活水而来,冲洗胸中点尘;书桌上墨砚深深,是有人在挽袖执笔,以手写心,为裁剪天机云锦而作,尽抒胸中凌云;庭院旁眉眼弯弯,是有人在仰面而卧,闭目不羁,为晒满腹经纶而躺,拂去年岁留痕。

    读书和写文仿佛是古代文人的必经之路,一辈子的时间,不一定会做出多少过人业绩,也不一定会获得千古留名,却一定会读完一些古籍,写下一点笔记,作为自己生存在世的一点纪念。魏晋文人也不例外,比如竹林七贤,比如建安七子。

    可是在历史中,魏晋文人和书籍的那些恩恩怨怨可就不是一句“不例外”而能概括得尽了,简直可以让书籍为女主角,并以此拍出一部《那些年我们和书籍的恩恩怨怨》来。有的呢,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写出了前无古人的名著;有的呢,将自己的书送给偶像,却因此结了梁子,落了心结,埋下了生死大案的伏笔;有的呢,在别人七夕乞巧的时候,大大咧咧,向天而仰,晒起肚子里的书。

    这些人也是真能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让自己每天都过得惊喜丛生啊。

    给自己一个惊喜,用你身边的书

    Part 1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谈起写文章,是不是率先进入脑海的是书写诗词歌赋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满腹华章,眉头微蹙,浓墨几笔,就是一部新宋,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些当然是我们阅读的经典,可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这些老生常谈之外的一些内容,毕竟在他们笔下反映的社会现实里面,少了这两本书可不行。这其中一本,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而另一本则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了。

    贾思勰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世家,对社会民生尤为关注。在北魏的统治下,君主终于开始调剂农业生产,而贾思勰正是注意到农业生产水平不足,就会导致国家综合实力下降。现在想想,这就和几十年前,袁隆平为了提高水稻的亩产量,而致力于水稻改良是一个思路,古今农业之道,莫过于此。他济世为民的抱负便通过写书而坚定地实践起来,里面还不乏一些对生活小常识的敏锐观察与记载。“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一句,便是《齐民要术》中非常经典的句子,细细读来,是不是别有一种朴实情怀。

    讲完了农业专著《齐民要术》,就应该讲讲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了。这本书其实很久之前就在我们小小的脑袋里留下印象啦,不过我们熟悉它似乎不是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而是一本优美的游记散文集。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郦道元算是北魏时期的背包客,他带上简单的行李,游遍祖国的万水千山,沿途记载地理风情、人文遗迹,顺便还记载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一路走来,他看了风景,阔了心胸,留了著作,真是不想当作家的背包客就不是好古人啊。他在书中写道:“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文笔清新深情如此的他,常常让我忘记,他也曾经是个“素有威猛之称”的官员呢。

    有的人写书,是为直抒胸臆,而有的人写书,是为了经世致用,目的不同,却都流芳千古,实合了曹丕曾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值得细细品读。

    人生几何,变故几多,哎

    Part 2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文章的生产流程无非是阅读,写作,还有的人呢,希望在写完之后请前辈指教一二,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成长值。然而,在请对方赐教的时候,如果恰巧那位前辈是睥睨众生的牛人,而自己又心高气傲,也有可能就此发生些不太愉快的事情。我们之前提到的嵇康便是那位被心高气傲的小才子拜会的前辈。

    这里提到的才子钟会,年少时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年少得志,敏慧夙成,又是书法家钟繇的儿子,自然而然,有了他自己觉得骄傲的资本,平时轻易也没有什么人敢于折辱他。钟会喜欢写作,他当时写完《四本论》之后,把书揣在怀里走到嵇康的住所外,想请当时的嵇前辈指点指点,可是又非常担心这位前辈压根儿看不上,甚至当面说文章不好的地方,于是就在房外将书扔了进去,迅速走开了。嵇康最后有没有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这种“对方向你扔来一本书并不想和你说话”的行为,应该会觉得很无语吧。

    后来钟会位居高官,又叫了一群人去拜访嵇康,那时候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向秀在为炉子鼓风。嵇康手起锤落,炉火熊熊,一言不发,旁若无人。过了很久之后,钟会终于起身离开,嵇康便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可是少年啊,你难道不应该鼓足勇气问一句“当年我扔进屋去的那本书,您读着写的可好?”,而不是说这些看上去很押韵很不丢面子,实际上没什么用的话么。

    于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小粉丝便和另一个睥睨众生的大V结下了仇,在后来嵇康为朋友说话的时候,钟会落井下石,在司马昭旁边扇了风点了火。虽然并非嵇康最终死去的直接原因,可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块板砖。有的人因文结友,有的人因文结仇,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你猜那碗中,是果脯,还是鸩毒?

    Part 3  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

    从写书到送书,是一段百转千回的出版史,从看书到藏书,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收藏史了。古人藏书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借来书手自抄写,有的喜欢千金买绝版书籍,然而无论你如何藏书,都不能回避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天回潮,书也是要晒晒太阳的。

    晒书啊?那就直接把书房里的书拿出来晒呗,一本一本搬出来,晒干潮湿的水汽,晒去调皮的书虫。不过有的人也晒书,可他不走寻常路,他呀,敞开肚皮,躺在庭院里,就这么把自己给晒了。

    《世说新语》里面曾经提到过关于郝隆的故事。郝隆生性诙谐,年少时无书不读,博学不止,后来到大司马桓温手下做了参军。七夕这天,本来该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向织女祈求巧艺和智慧的日子,他却记得这天也是晒书日。他看别人在院子里面晒衣服,就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阳下晒自己的肚子。换了是我,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也会问啊,于是那人便问了一句你在做什么。郝隆面不改色,闭着眼睛回答道:“我晒书。”

    我可以用苗阜和王声的一个相声的名字,来表示他想表达的意思,那便是《满腹经纶》。脑补之后怎么都觉得他是看书看久了觉得没人分享,必须制造一个场景,来让别人询问自己在干嘛。然后无论如何他都会委婉含蓄地把这句“我晒书”说出来,以表示虽然我家里没有那么多绫罗绸缎,可是我读的书比你多呀。

    真是太可爱了。以后我也要把七夕节恢复成晒书节,在秀恩爱的朋友面前,骄傲地说一句:虽然我家里没有那么多男票送的礼物,可是我晒的书比你多呀。自我疗伤,请大家别拆穿我。

    戴什么玉佩,晒什么绫罗,买书去!

    书籍会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往往是由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共同决定的。它让你识忠奸,辨是非,晓得国家大义,也让你颂风月,吟琴筝,明白儿女情长。它可以让你成为另一个人的挚友,从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也可以让你成为另一个人的眼中钉,从此不除不快。它可能为你带来流传千古而不绝的赞颂,也可能为你留下世代可歌可叹的冤情。

    它影响着你的命运,但它却不会决定你的命运,故而每个人都和书籍有着异于旁人的爱恨悲欢,比如他们,比如我们。

    那些年魏晋文人和书籍的恩恩怨怨,便尽数散落在这些沾着尘埃的时光里,当你有一天拿出来对着暖融融的阳光晒上一晒,会发现,它叮地一声,在你留意处,终于醒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微博:那些年里,魏晋文人和书籍的恩恩怨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sd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