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说法,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阶级区分的冲动。本来大家都差不多,就有一部分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种冲动,想高于其他人。
可能确实是这么回事。果真如此,世界上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容易解释了。比如孔乙己,无论怎样穷苦潦倒也不肯脱去长衫,因为这是他高于“短衣帮”的标志,其作用与今日的皮尔。卡丹服装其实是一样的。二十四孝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孝顺到违反情理的程度?也是为了“高于其他人”。我在”文革“中听说有人把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口的皮肤上,以显示自己超出其他人的忠诚,细想这和如今一些女孩吧耳朵扎一个或好几个窟窿,缀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物件,心态也是相通的。阿Q没有办法高出他人,万般无奈,相出一个绝招:我做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这不也高出别人一头了吗?
如果,”想高于其他人“确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冲动,那就只能加以引导,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亚也压不住。好像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古时候朝廷引导人们读书做官,江湖上讲究争霸,还有表彰孝子,立贞洁牌坊之类,都是给这类冲动一个出口。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鼓励大家当英雄,近年来则是引导学生考名牌大学,然后致富挣大钱什么的。总之都是给”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提供一些路径,叫你努力奋斗,教育也不能和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作对,你不能也无法抑制此种冲动,只能朝正确的方向引导。
这种”想高于别人“的冲动,虽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大致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类,一类是物质与精神(外显和内修)的维度,一类是利己与利他的维度。有些人侧重在物质方面,外表方面超出他人,迷恋奢侈品,名车别墅的人属于这一类,另一些人侧重在精神境界方面超出其他人,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修炼 者、注重学术成就者,属于这一类人,这是第一个维度。有些人想在利己方面超出他人,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别人多,他就很满意,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想在利他方面超出别人,也就是会所,在帮助他人方面,奉献社会方面,超过其他人,这是第二个维度。可见,虽然人人都”想高于其他人“但是,品味和境界确实不同的,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据我所知,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普遍认为精神境界提高比物质享受的提升品味要高,利他比利己境界要高。《东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里谈到,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人在巨富中死去时可耻的。他认为人赚到钱只是自我实现的一半,或者说没有自我实现。西方有一个财富观,认为所谓财富就是拥有可以自主支配的为人造福的资源。造福半径的大小,决定你价值的大小,所以他们往往把钱慷慨地捐赠给社会。他们要的,主要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我认为,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吧学生”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朝这个方向引导,不要再一味地引导学生党考试状元了。当然,对于其他方向的冲动,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精神境界也好,利他也好,都不要刻意将其推向极端,以免出现假大空那种矫情地拔高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德育,把握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可能比较好。
读后感:这个问题和人性有一定的关系,到底具不具有普遍性还不好说,换一个说法就是人难道天生就爱攀比吗?难道是丛林法则,的基因的遗传,竞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以前的人类要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就需要与自然做斗争,取得食物。后来当人类的族群扩张,发展,逐渐能够主宰资源了,还能控制资源,开发资源了,那么就涉及到了资源分配的问题,还有人的生存价值观的问题,这个也是人类的一种无可避免的进步,人区别于动物的很大的一点,动物也许只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他们也许就是满足和快乐的。但是人类除了需要满足生理需求以外,在现阶段还需要实现自我的一种价值,也是需要给人生赋予一定的意义!那么抛开个体来讲,人的社会性也迫使每个人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样也是一种竞争了!所以如果仔细去研究人类发展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很复杂,很深刻,不是我能完全弄明白的,按有些哲学家的观点,通俗的说法,完全就是没事找事做,呵呵、人类的活动,从出生到离开,很多时候都是在类似一种“游戏规则”中进行的历程,只是由于出身,环境,机遇,等等一些外在或者内在的原因,每个人的玩法不太一样而已。角色扮演也不太一样。除了生理的满足以外的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精神需求,避免了空虚和无聊,而所谓的痛苦等等很多的感觉都是人类情感的独特体会。所谓的身外之物,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满足的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从很大程度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所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高贵,尊贵,等是没有价值的。
当前我们当前所处的这样的一个人口密集的时代,也不无可避免的出现必要的竞争,让资源实现合理的分配,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当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如何去看待这种攀比心理问题,需要自己去领悟。这也是个性化的差异体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