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14909/742d8508cf09e057.jpeg)
修行第一步先从作意起修,而且作意这一念要坚固
本文摘录自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唯识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逻辑分析,要修行必须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从作意起修。譬如为什么要去受戒?一个凡夫因为不受戒律的约束,心中无戒,所以做了恶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识种下戒的种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念一个咒语,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数息观也是作意,八万四千法门的修法,皆从作意起。你们现在初步打坐,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先问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这一念能不能坚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这一念要坚固。
如修净土,依《观无量寿经》的观法,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一边念佛,一边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这是作意。如果观不起来,是因为你作意不成,能够作意的话,行住坐卧都在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中。如果观不起来的话,就专一作意一声佛号;如果能够作意坚固的话,修行就有基础了,这一生没有不成功的。修行开始,作意所缘有两种差别,就是有两条路。
“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云何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什么是“了相作意”?譬如听了禅宗的课,百丈禅师被马祖把鼻子一扭就开悟了。“即此用,离此用”,“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随时随地,行、住、坐、卧,此身没有感觉,没有触受,妄念不起,想与思都如如不动,这就是“了相作意”。“了相”也就是一切“了”。如果这个作意境界是胜果,就是“胜解作意”,基本上分为七种根本作意,其他六个你们自己研究吧。
“云何四十作意,谓缘法作意,缘义作意,缘身作意,缘受作意,缘心作意,缘法作意(另有含义),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有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遍知作意,正断作意,已断作意,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寂静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自然运转作意,思择作意,内摄作意,净障作意,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内增上取作意,广大作意,遍行作意。”
下面再逐一解说:
“缘法作意”,这个“缘”是攀缘,把念头挂在一件事上,就像一条铁链、项链,一个圈挂一个圈,念念不断,谓之攀缘。这个攀缘那个,那个再攀缘到另一个,一个圈没有用,要几个圈挂起才成一条链。所以开始修的时候,应该是有所缘,并不是无所缘。譬如念佛,所缘是念佛,念念攀缘在佛上,攀缘不一定是坏的,善法攀缘就是修行功德;恶法攀缘则堕入六道轮回,所以修行第一步是作意。
“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皈依法,你以为跪在上师前面,六耳不传,要你注意身上哪一部分,或一句咒语才是法吗?不是的,那是方便。道是天下之公道,哪里有秘密?什么是“缘法作意”呢?就是研究经教,佛所说的理,听善知识讲的,你都懂了,而且闻后要正思维,自己要用心再去研究。思了以后还要再修,修就要坚固地修成功,这才是佛法,闻思修后才得慧的。
下了课要再去研究经典,不一定是我讲的对呀,要好好地思,所以要“闻所成”,闻后要思、研究,然后照着修。修成证到了,就开发了智慧。“相应”就是瑜珈,就是身心投进去,身心结合拢来了。所以为什么要上佛学课?是开发智慧知识,这个慧是由闻思修而成的,就是佛经的道理。
“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思维到佛经上的道理,如《金刚经》谈空,我们为什么空不了?听了《金刚经》的空我们就要思,思了就要修,要证到这个空境界,这就是“缘义作意”,“义”就是道理。
“缘身受心法作意者,谓修念住者,如理思维身等作意。”打起坐来腿为什么痛?因为“身受”,身体不好,气脉不通。身体为什么不好?因四大不调。四大为什么不调?哪里不调?“缘身”来反照,我为什么病了,生病原因何在?佛法说病由业力来的,业由心造,我哪一个心念引发的这个病?这就是“缘身受心法作意”。譬如有人修念佛法门,一上座,一念不生,妄念不起,“如理思维身等作意”,念如何住?妄念如流水,如何把它切断?下面跳到二百四十九页第七行。
“遍知作意者,谓由此故,遍知所缘而不断惑。”我大概给你们带领一下,其余的你们要自己研究,完全靠我是没有用的。别人修成功也不能替代你们,就像释迦牟尼佛修成功了,他替代了谁啊?他的弟子还是靠自己修呀!所以你们不要有依赖性。(有同学提出来:这些作意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就要努力读书,难道还要我把它装到你脑子里,让你看懂不成?你的脑子也不能换成我的脑子,所以要你们努力读书就是这个原故。······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维,以思维故,能作四事。”这一段是纲要、提纲,首先讲修行如何作意。不管任何宗派,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第一步都是作意开始,都是意的境界。
关于作意,有一点要给大家说明。你们一听到作意,就会感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这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境界,而是第六意识清净面的现量境界。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心不乱,念到一念无念的境界时,那个一念清明,一念的空,就是真作意。这个时候空的境界,清明清净的境界,就是你作意在清净、清明、空。这个作意的意,不是分别意识,是未起分别意识之前的现量境,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轮回之中,都是意识所造成的,成佛做圣也是意识所修成的,一切离不开意识。禅宗所讲“离心意识参”,你们一定问,离了心意识怎么参?以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一定会问这个问题。有人说离心意识我不参了,不能参了呀!所以诸法,善念、恶念,白业、黑业都是作意之所生,因此要了解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中所讲意识的一句话,“引满能招业力牵”。
诸佛菩萨把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也是作意。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先是修习作意所缘。譬如修念佛法门的,所缘在念佛;观想者,所缘在观想;参禅者,所缘在参禅;思维理者,所缘在理上思维。思维本身也是在作意,本身就是作意。所以修习所缘诸相的作意,“彼彼”就是代表各种,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作意思维”。所以一切正修行之路,全是思维修。譬如道家或密宗修气脉,怎么知道气脉发动?怎么知道气脉通了?都是作意,是意识思维来的,这思维是正思维,不是凡夫的妄想思维。所以在作意修持当中,能够达到四个状况,四个标准。
一、“谓即修习如是作意”,譬如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以“如是”,这样的作意。
二、“又能远彼所治烦恼”,能远离一切烦恼。
三、“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譬如念佛或观明点,练习到绝对清明,达到目的,达到止定境界,三明六通自然可以做到。“及余”是包括其他的很多很多,下面都有解释。作意修止观,譬如修念佛,真念到了念佛三昧的境界,乃至即身见佛,净土现前,就是“转更明盛”,甚至于即身成佛,即身是佛,也都是作意的成就。
四、“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声闻众比丘,出家正修行之路,必须要昼夜六时都在作意修持、修习。在修习的时候“厌坏所缘”,因一念专止,止定境界,一切外缘,包括身体四大,都能够舍弃。“任持断灭”就是烦恼切断了,不是断灭见的断灭。所以因为翻译文字的关系,你们有时候很难看懂。“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烦恼真的能够断得了吗?“抽刀断水水更流”,只是暂时可以断,使一切烦恼远离相续,不像波浪那么快的连续过来,这是纲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