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爱,不是牺牲
每次看到孩子,我都会莫名其妙的从心底涌出对她的爱。
很多父母会把对孩子的爱和发自内心的付出,解释为“牺牲”,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我为了你牺牲了很多”并以此要挟孩子“要听话”,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
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人,我也认为父母不该为孩子牺牲,因为懂得爱孩子也懂得爱自己的人,不会在亲子关系中体味到到“牺牲”。
我认为牺牲的背后,是一堆父母自身未经处理的情绪、想法和需求,要想不带着“牺牲”的感觉去育儿,就要觉察并处理这些情绪、想法和需求。
2.
在育儿的过程中,倾听自我
当你带着觉察去育儿,育儿的过程将会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比如,我这个人特别的抠门,我时常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太抠门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写到此处,我不禁心虚起来。
在育儿的过程里,我总会担心自己不能够满足孩子的欲望,因为专家说了理论也说了,孩子的需要应该尽可能被看见被满足,可我总觉得孩子的欲求是满足不了的,为此我时常觉得手足无措。如果我全全按照专家说的做,我就体味到了牺牲。
因此我试着去觉察这种“牺牲感觉”的背后。
首先,因为专家的话,我对自己内心认定的“孩子是满足不了的”这样的想法感到了排斥,因为专家的话,我自责“我怎么能认为自己的孩子贪得无厌呢”?
好多理论也都说,孩子拼命想要是因为需要没被充分满足,因此当我看见我的孩子买完糖果还想要玩具,买完小汽车还想要小皮球,我就认定肯定是自己因为我没有充分满足孩子,肯定是因为我太抠门了才造成了“孩子满足不了的”现象。
我一边自责一边拼命打压自己内在“孩子是满足不了的”声音,但无论我怎么自责怎么否定自己内心的声音都没用啊!
我想如果全然相信书本或专家,不能让我过得心安一点,还不如听一听我自己内心的想法。
于是我静下心听自己的声音,我的内心告诉我:“孩子的确是满足不了的呀,因为好玩的好吃的太多了!我的经济能力不可能让她全部玩到腻吃到腻。人的欲求本来就是满足不了的,即便满足,也只是暂时的,但有欲求是好事。因为欲望也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因为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才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所以,不去否定孩子的欲望,不去打消孩子的欲望,能够看见孩子的欲望,即便没有能力的满足孩子也没关系,允许孩子的欲望,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即可。”
所以“无法完全满足孩子的抠门妈妈,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结便化开了。
3.
在新家庭中,觉察原生家庭的影响
既然上文中提到抠门,那我们还回到抠门上,继续觉察自己,以前对自己很抠门,舍不得给自己买好东西,当然一个原因是我真穷,另一个原因是我内在的匮乏感。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是愿意争取一切美好的,比方说,我家女儿看见玩具挖机、自行车、糖果等等好玩的好吃的,就会自动缠着我要买,她不会告诉自己这个太贵,所以我不能买,也不会告诉自己这个性价比不高,所以我不能买,更不会因为哪个店装修好一点而望而却步。
但我买东西就一定要看性价比,太贵的东西即便喜欢也不会买给自己,有时看到装修华丽的店便会望而却步,自己从小到大就没在这种店里买过东西,进去了也会感觉浑身不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看到那种装修很好的店,我妈就会拉着我离开,说这里的东西价格昂贵,但东西贵在装修和店面维护上,商品质量的话,也就那样,不值得购买,说完就会拉着我离开。
虽然我妈说的是实话,但我心里却很难过,因为母亲没有看见我对那些东西的好奇,也没有允许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在“奢华、华丽”面前低下了头,这样我觉得华丽是无用的,也因为没有被允许去好奇“华丽”,所以我总觉得自己自带暗淡,我总觉得自己穷酸,即便现在真的有能力去那种店里消费,也时常会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穷酸”气息而装逼。
当我们消费时,购买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内心的体验,我们可以不买贵的东西,但是我们内心应该是富足的。写到这里我更加觉得,即便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欲望,也一定要尽可能的带她去感受一下她好奇的事物。
这里我并不是批判我妈妈的教育,只是父母教给我们的东西,成人的我们也要加以审视,不能盲从,才可能在人生里创造新的体验。比如买性价比高的东西并没错,但花费得时间成本也不低。在自己时间不值钱的时候,可以花时间去挑选性价比高的,用我妈的方法没错啦,在自己时间值钱时,还用这样的方法,就会很头大,因为你可能话费1天的时间省下几十块,但你如果用1天时间工作可能会赚1000块,这个时候买性价比高的东西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在新家庭中,会重现原生家庭的种种模式和信念,但正因其重现了旧有的模式和信念,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觉察自己,才有条件去重塑自己。
4.
育儿,也是在孕育新的自己
亲子关系是一个你内在模式的探测器,当你在亲子关系里感到不安时,去看一看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去倾听自己感受,去与自己的想法对话,去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刻觉察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不仅对亲子关系有利,更是对我们自我成长有利。
在倾听自己、与自己对话以及满足自己的过程里,你会渐渐地找到一个新的自己,因此育儿的过程中,也是在孕育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