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吴人,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其排在第9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也将其排在第9位,并记载说:
时习于礼,以文学著名。仕为武城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孔子。
《论语》记载言偃(子游)的言行有7章。
一、文学系高材生
言偃(子游)是是“孔子学院”“文学系”的两个高材生第一名,排在他后边的是卜商(子夏)。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11·3)
二、孝父母要“敬”
孝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言偃(子游)曾经向孔子请教过这个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2·7 )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待友事君要有度
事君、待友,应当把握一个怎样的度?言偃(子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4·26)
数(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斯,就。
事奉君主也好,对待朋友,要有个度。事君太过烦琐,就会自取其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关系疏远。
四、发现人才
言偃(子游)出仕后,任武城宰。
一次,言偃(子游)回曲阜城去看望孔子。孔子问了他一些事。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
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论语·雍也》6.14)
孔子问,你在武城当长官,发现人才没有?言偃(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不像有些人那样搞小动作,他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行不由径,直译就是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
五、杀鸡焉用宰牛刀
言偃(子游)当武城县县长的时候,有一次孔子去看他,或者去视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4)
结果,一进城,孔子就听到了到处有人弹琴唱歌。
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孔子认为,这么个小地方,还用得着如此大动干戈地用礼乐来教化吗?言偃你有点小题大做了。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
言偃则真是个活学活用的人,他说,老师你这么教的,我也就这么做了。
孔子有点尴尬,解释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哦。”
上位者需要“学道”,人民,也需要教化。
人心就是这样,没有规矩,没有约束,就乱了。
成语“杀鸡焉用宰牛刀”或“割鸡焉用牛刀”就出自这里,比喻办小事情,何必花费大力气,也就是不要小题大做。
六、丧致乎哀而止
言偃(子游)对于如何办理丧事也有自己见解。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19·14)
致,极致、竭尽。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说过:“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3·4)办丧事,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甚至铺张浪费,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七、与同门的分歧
言偃(子游)与同门也有分歧,第一件,就与卜商(子夏)直接杠上了。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19·12)
抑,但是、不过。倦,诲人不倦。诬,欺骗。
言偃(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卜商(子夏)听了不服,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第二件,对颛孙师(子张)也有看法。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论语·子张》19·15)
言偃(子游)认为颛孙师(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