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月23日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2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法,即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6419/1bd5bed56b34386d.jpg)
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根据事物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的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
第二,事物的发展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现实性与可能性。
第四,现象与本质。
第五,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
第六,整体与部分,全局和局部。
把握认识事物推进工作三大基本规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根本规律。
第二,矛盾普遍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三,量变和质变。
第四,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第五,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6419/1703cfb58ba6d134.jpg)
一,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决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辩证思维要求处理好七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与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习惯,不断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做到学而思。作为党的干部,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也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的环节,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把所学习的知识,自觉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而行,知行合一。
二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四个意识。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从大的角度看。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要从政治立场,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方面去深刻理解和自觉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自的实践工作中,要保证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重要任务,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小的角度看,要立足岗位,在本单位的全局工作中确定自己的职能。要做好眼前工作,狠抓落实,细小落实。要善于捕捉到细微环节的变化,要能够通过事物动态的运动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是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会面临资金,人员等资源如何配置,工作如何安排,业务如何调度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要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管住管好,不能松懈。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的职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落实“三重一大”。与此同时,要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将权力适当下放。把工作重心下沉,减少层级,直达基层。要关系职工的切身利益,尽力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做到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
四是处理好上和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好干部“五条标准”中提出了“敢于担当”要求,以后又在各种场合重申这一要求,这里讲的上就是一种担当的精神,在推进改革,革除积弊,从严管理方面要有这种担当精神。在重大任务来临,突发危机时刻,科技难题破解方面,领导干部要能够,有冲的上去,破得了难关,但是,在名利方面,领导干部要有进退有度,既不能无谓退让,更不能一味追逐名利,要有一定的气度,要展示宽广的胸怀和做人做事的大格局。须知,很多时候,退一步确实带来的是海阔天空。
五是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我们党的领袖始终强调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因为我们的干部提出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有干事业,干成事业,长远干事业的眼光和胸襟,不拘泥于当下和眼前的得失,不计较一时一事的生活,而是把目光放在事业上的长远发展。发展上放在大的战略布局中去考量,如此放纵在长期的努力中,而不是乞巧于一时的得与失,从而成就一番大成就大飞跃大进展。
六是处理好。
七是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
二,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对具有整体价值影响的事物进行负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谋划。它意味着时间维度上更加长远,是从长远看眼前。空间维度上更注重全局,是从全局看局部,系统维度上更强调整体布局,是从整体看部分。战略思维的目标是要从整体上全局上谋划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相应的事业具有更加清晰的定位。
三,创新思维。
四,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准确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特征。
五,法制思维。
六,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度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底线思维意味着要树立问题意识,危机意识,边界意识。从坏处准备,才能筑牢防线,解除后顾之忧。但底线思维又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法,守住底线只是底线思维的起点,守住底线,把危险和危机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其目标在于推动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达到最好的结果。这说明底线思维蕴含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