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哲思今日看点
我们原来是这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

我们原来是这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

作者: 桑榆仁 | 来源:发表于2016-12-20 12:54 被阅读0次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我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原版书。虽然文字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由于涉及到许多不太熟悉的包括心理学、经济学、概率论等学科的概念,读起来并不轻松,前后断断续续跨越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虽然之前读过一些英文原版书籍,比如《小王子》《芒果街上的小屋》《老人与海》《简单逻辑》等等,但某种意义上,那些只是浏览或消遣,没有深入地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也没有从中得到太多具有启发性的知识。但《思考,快与慢》不一样,它是在我明白了精读的概念和践行”随便翻翻的书不值一读“的理念下开始读的第一本书。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本是个心理学家,但他却在2002年,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影响力被赞誉为仅次于佛洛依德。他的研究,超越了心理学学科本身的藩篱,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众所周知,“理性人"的假设,即认为人的决策行为遵循理性、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但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认为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各种各样偏见、误差、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这本书充满了原创的、新颖的、启发性、甚至颠覆性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可以说读完这本书,让我收获巨大。我试图从中挑出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点,作为对于这本书的总结。

    系统1和系统2

    丹尼尔·卡尼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人的大脑“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系统1,快系统,即直觉系统,主要依赖情感、经验和记忆来做决策判断,不怎么费脑力。系统2,慢系统,即理性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努力进行思考和判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依赖系统1进行判断,系统2只是在我们主动调动的情况下才出来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系统1和系统2并不是说我们大脑真的就有这两个部分在独立运作,它是卡尼曼为了说清大脑运作机制做的一个形象性的比喻。但这个比喻却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理解大脑工作的方式。

    由于我们大部分时侯依赖于系统1替我们做决策,我们就有必要了解系统1工作地一些特性。总的来说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简单联想

    当我们听到、看到或感知到某些信息的时候,我们的系统1会立即启动联想,作为下一步决策的依据。比如,当我们夜间睡觉的时候,忽然被异响吵醒,你立马会想到会不会有贼,或者可能发生什么危险。这是我们系统1的快速反应,根本不需要我们多加思考。

    简单联想是人类大脑几十万年进化下来的结果。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时期,这种联想模式是人类躲避野兽、保证生存所必须的技能。

    我们很容易发现,简单联想能帮我们省时、省力的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漏洞。如果仅仅依靠直觉系统去判断,当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在简单联想的作用下草率行事。赌博的人常常会因为一次的好运,认为自己接下来还会赢,于是玩赌上瘾;护肤品广告里那些明星的照片使得你会不假思索的相信你也可以拥有完美的容颜;培训公司打出某某人经过培训之后脱胎换骨的广告,你常常会被其成功吸引。

    易得性判断

    当面对一些决策的时候,我们只利用看到的、或大脑能够想得起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如果有十个因素需要分析,我们常常根据容易判断的一个或两个因素来做决定。比如,我们需要判断一组人的领导力水平高低,这可能需要综合了解很多因素。但最终我们会判定其中一个人水平最高,理由可能是跟其他人相比他的演讲水平更高。

    著名的“琳达实验”讲的是根据一些列描述来判段一个叫琳达的女性的身份的案例。在“琳达是银行出纳”和“琳达是爱好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两个答案中间,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各种描述暗示了她是热衷女权运动的人。但通过简单的逻辑分析,我们就知道“琳达是银行出纳”的概率一定是大于“琳达是爱好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的概率的。

    人们更愿意相信前后一致、看起来合理的结论,即使它与逻辑、统计概率相矛盾,因为系统1的运作和系统2的懒惰使得我们忽视了逻辑和概率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是不愿意接受更加可靠的结论。

    因果联想

    人类大脑不太善于理解随机性,但非常擅长且毫不费力的”识别“事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总是乐意去总结历史规律,并期待利用它去预测未来。

    这就如同抛硬币,每抛一次硬币哪面朝上都会有两种可能性,但结果是完全随机的。如果你抛了100次硬币得到了一串随机的结果,但你认为背后一定有规律,便潜心研究并以此预测未来的结果,这完全没有意义。但我们的大脑就特别擅长、并乐于去做这种事。

    “事出有因”、“有果必有因”是我们深信不疑的东西,但很多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核心要素促成。如果我们执着于寻找原因,建立因果联系,会使得我们偏离正确的思维,并可能造成损失。

    比尔.盖茨基金会曾经投入17亿美元建立小型教育机构,并拆分大型院校。理由是,统计表明,在排名靠前的院校当中,小型院校的比例更高。这个很容易解释,小型院校的教学效率更高,培养的学生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但它却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因为,小规模的样本容易出现极端事件,少数优秀或极差的学生很容易使得平均成绩远离均值。事实上,研究统计结果也很容易发现,排名较差的院校的规模一般也比普通院校小。

    人们将规模小作为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就是因果联想的机制错误地将随机事件作为了导致结果的原因。

    有用的概念和方法

    分析我们大脑思考和决策的机制,我们知道事实上“理性人”的假设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左右、不被偏见误导。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完全理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尽量避免思维误区带来的损失。

    质疑直觉系统很难,会让我们有压力,不愉快,想要逃避。这也是为什么直觉系统这些漏洞发生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原因。但知道系统2的存在,我们就有可能积极调动它为我们服务,下面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

    正视直觉

    直觉虽然并不靠谱,但我们却无时无刻都在依赖于它,那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可以依赖,什么时候必须质疑呢?

    环境有规律,直觉才可信。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不要相信直觉,因为那更多的是幻觉。

    书里描述了一个案例,一座房子失火了,消防队长正在组织消防队员灭火,突然他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便立马带人撤离了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房子。紧接着房子便爆炸了,队长的决定挽救了多人的性命。事后接受采访,消防队长说,他无法给出当时作出决定的理由,只是直觉告诉他,有危险必须离开。

    直觉到底是什么东西?心理学家发现,

    人的直觉实际上依赖的是以往经历在记忆中的累积,当身处于相似的环境中时,某些信息触发了相关记忆的连接,便产生了直觉。

    这里的前提是,经历丰富且环境有规律,也就是说过往经历的和现在身处的环境是相似的、且有规律可循的。

    具体到大伙的例子,事实上是经验丰富的消防队长通过声音、火势判断火源应处于楼下的厨房,而厨房的液化气随时可能爆炸,便源于他的直觉。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似性是他直觉可靠的前提。

    基础概率

    你置身于德国的一个小镇,早上出门去晨练,迎面跑过来一位满头银发、身体匀称、精神饱满的老者,如果他告诉你,他正在听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你觉得他更有可能是文学教授还是卡车司机?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也许不假思索的就会说肯定是文学教授。这就是系统1跟据易得性判断得出的结论。事实上,答案应该是卡车司机。

    我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如果首先考虑易得信息,这叫“内部视角”,但“内部视角”常常具有干扰性。因此,我们要首先从“外部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这个外部视角就是基础概率。

    基础概率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各种可能性的概率值。因为,德国的卡车司机要远远多于大学教授,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人是卡车司机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他是文学教授的概率,其他的信息不足以改变这一点。在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非常容易忽视基础比率与问题之间的关联。

    锚定效应

    我们做预测的时候,需要一个初始的信息以作标准,这个初始信息就是锚。一旦有了锚,我们很难摆脱它对我们接下来判断预设的范围。对于一个产品的定价,初次的定价锚定了后续的涨跌将不会超出太大的范围。

    如何设定有意义的锚很重要。

    我们之所以要从“外部视角”看待问题,就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有意义的锚,它会赋予我们明显的优势。

    而一开始从“内部视角”考虑问题,很容易被一个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的数字或信息所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商业谈判中,锚定效应尤其明显。我们争取首次出牌的机会,就是试图首先将谈判锚定在我们倾向的范围之内。

    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在一些列随机事件中, 会有一个中心平均值,它如同地球的地心引力一般将所有的随机值吸引过去,这意味着大部分数值落在平均值两端,偏离中心越远的值会越少。这种从外围向中心进行的运动和变化的分布,就是正态分布。

    理解均值回归,有利于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帮助我们破除因果联想的魔咒,采取正确的思考和行动。

    随机本身虽无规律可循,但其总体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群体性智慧就是均值回归的一个典型体现。如果让人们对市场上一头牛的体重进行估计,每个人的猜测都不尽相同,但最后的平均值却相当接近牛的实际体重。

    均值回归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果你患有慢性的腰腿疼痛,有些日子疼的厉害,有些日子会好一些。某天你接受了一个据说有效地治疗,第二天症状神奇的减轻了。你认为这个治疗相当有效,但事实上它只是均值回归的规律在起作用。

    专家预测

    我们处于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之中,对于未来的预测是我们的刚需,具有预测能力的专家是稀缺的资源。我们愿意相信专家,专家也乐于不断作出预测。但事实上,所谓的专家预测并不比一家报纸的热心读者的预测来得准确。

    我们常会为过去的事情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短期走向可以预知,而未来却难以预测。

    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是由随机事件决定的,是变异,而不是传承,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所以,那些所谓成功预测金融危机,成功预测房价大跌的人,实际上只是随机撞上了一次结果。因为,他们多年来的一贯论调,总会碰上一次。

    因此,要认清某人因为一次成功“预测”便被包装成专家的把戏。理解均值回归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预测”的真相。均值回归理论是检验运气对预测水平的有力工具。

    缓慢回归说明预测的结果主要靠能力,而快速回归则说明运气主导了预测成绩。

    正是因为现实事件无法像抛硬币一般随意重复,才让专家们更加自信地活跃于公众的舞台。

    统计信息

    我们的直觉系统对于统计数字非常不敏感,但是对具体实例、细节描述、个人观感有强烈的兴趣。布什说:“我们准备干掉4百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单车的。”CNN记者:“一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百万伊拉克人。”

    我们不愿意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但是我们愿意从特殊现象归纳出普遍性。

    假如告诉你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1%,你会认为自己应该不属于那99%,但一次不愉快的吃饭经历会让你作出饭店相当糟糕的判断,并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朋友不要去那家饭店。

    人们对于自身的经历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并愿意相信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由于个体经验是很有限的、孤立的,这很容易造成个人认知的偏差和对外界的错误判断。同时,我们又坚信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无法正视统计信息告诉我们的事实。

    关注统计信息,重视基础概率,其实是从“外部视角”看待问题,避免被“特殊性”锚定,以致错误决策的一个好方法。

    损失厌恶

    位于大脑内颞叶的杏仁体,是感知与处理恐惧的脑部区域。当杏仁体被某种状况激活,这种状况就会被视为潜在威胁。

    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

    因为负面事件很可能会造成损失、威胁安全、甚至决定生死,这也是动物适应生存需要而进化出的机制。

    夫妻吵架总是盯着对方的不好,尽管彼此的关爱要远远多于偶尔的伤害;一次矛盾便可以结束几十年的友谊;一个污点就可以葬送一生的成就。这都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损失厌恶,我们对负面因素反应的激烈程度要远远大于正面的因素。

    当脑海中闪现关于某个事件的生动画面时,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也同样生动,因此就会被过度权衡。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防止损失的发生;当结果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

    理性投资者忽视沉没成本,从整体和长远考虑进行决策,便是抗拒损失厌恶的例子。生活中发生争吵的时候,关注大脑杏仁体这个具体的器官,也许可以减轻情绪化带来的伤害。

    两个自我

    丹尼尔.卡尼曼最后通过”两个自我“讨论了幸福的话题。所谓”两个自我“就是”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假如让你的双手两次放入逐渐加温的水盆之中,一次5分钟,一次10分钟,两次达到的最高温度相同。5分钟体验以最高温度结束,10分钟的体验以逐渐降温结束。如果你必须再次体验一次,你更愿意经历哪一个?参与者的答案是10分钟的那次。为什么人们宁愿多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呢?

    原因在于我们对事情的总结都源于”记忆自我“,它会关注最高温度和结束时刻的体验,而忽视过程的体验。如果你外出旅游,小岛风景如画、气候适宜,各种体验让人沉醉,但飞回来的路上丢了一件行李。你会如何评价这次旅游经历?

    人生如戏,”记忆自我“将一个个点保存到记忆中,形成故事,作为将来的参考。当我们评估整个人生和一些有趣的事的时候,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被忽略。

    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我们的大脑对于故事有天然的偏好,但对于时间的流逝却难以精确感知。

    “体验自我”的生活是一系列有价值的时刻,时间最终还是有限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抽出时间做喜欢做的事,体验生活中当下的快乐时刻,用心感知时间,也许是值得每个人去追求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原来是这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gx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