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1·6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躬行实践之后还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海天心得」
1、
大路:海天兄,我学习《论语▪学而》,其中第六篇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请问这一句说得是什么意思呢?
海天:这一句的意思十分通俗易懂,除了一个汎(音fàn)字是“泛”的通假字稍微难懂以外,句意简单明确。整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
大路:《弟子规》开篇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那么《弟子规》的这一句和孔子的这句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海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正字略》,简称《弟子规》。《弟子规》本身是从孔子的这句话发展而来,以这句话为纲目,扩充内容而成,是用于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启蒙养正读物,广泛流传于后世。
3、
大路:既然《弟子规》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扩充发展而来,是否可以说《弟子规》完全继承了孔子这句话的观点呢?
海天:《弟子规》在孔子的这一句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限于篇幅,孔子在这句话里,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的具体含义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只能结合《论语》的其他篇章或同期、前期的文献典籍进行理解。《弟子规》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每一个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形象的解释说明。但是,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弟子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以父母、长辈为尊的宗法制家族关系的尊崇,以至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比如《弟子规》里对于“孝”的解释里,对父母过错谏不入后要“号泣随、挞无怨”,这比孔子说的“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又进了一步。所以对于《弟子规》的理解,更加要批判的吸收。
4、
大路:孔子为什么要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没有余力就不能学文吗?
海天:孔子在这句话里对为人子弟者提出德行需要具体践行,明确指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对于教育的理念,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认为首先要做好德育,践行好道德,然后才要学习文化典籍。这里孔子把德育作为了人的根本,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俗话说,人才人才,首先先要是一个人,如果做人都有问题,绝对不能称之为人才,只不过是一个有知识的坏蛋而已。在现代社会德育和文化知识学习是并行的,这样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其实更为科学。可是问题是有很多家长甚至一些学校教师,只重视文化学习,不重视品德教育。有个别的人竟然按成人的认知来教育子弟,提出一些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提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明哲保身等消极观点。看起来这些家长是为孩子好,但是其实是害了孩子。不论是孔子还是儒学,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没有教育孩子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如果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长大后面对复杂的社会必然会非常自私、极端,很难与人相处,很难有所作为,不利于自身发展。
5、
大路:孔子在这句话里,对“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德行依次说出,是否意味着孔子是从“孝”开始把这些德行按重要性依次排列的呢?
海天:从现代社会来看,每一样品德都是不可或缺的,无所谓哪个更重要。但是普遍有这样的观点,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首先父母给了人生命,这就是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次人成长过程一般来说都是由父母养育长大的,这就是养育之恩,是人凭什么长大的问题。而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涉及亲族、朋友、同事等等,这是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如果说连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都不能做到孝,那么能做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其他的德行吗?依我看是很难做到的。古代社会由于是宗法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稳定,需要宗法制来维护,所以孝弟更是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论语》记载有子说过:“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孝经》开篇第一章就记载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孔子和有子的话来看,“孝弟”是有很高的地位的,是“仁德”的根本,当然也就比其他的德行更为重要了。
6、
大路:既然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么是否说“孝弟”等德行,只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
海天:任何事物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正确的认知。“孝弟”等德行,并不是天然就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的,也需要通过不限于书本知识等各种方式来学习得到,才能明确德行的概念、标准。但是,德行的养成,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行”,才能达到。所以说,“行”非常重要,没有“行”的实践,谈德行就是纸上谈兵,没有意义,不能称为德行,反而是一种失德的行为。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为了突出“行”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7、
大路:请问海天兄在学习这一句《论语》时还有没有其他的心得?
海天:学习古代文献,各人学识经历不同,心得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我本人来说,比较深得感受就是结合现代社会来讲,这一句话不仅仅对子女儿童有积极意义,对大人也具有很大的意义。现在我们都认识到行为示范的重要作用,就是经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不能只要求子女儿童们做到这些,家长父母更应该带头学习、实践、示范,先自己做到这些。另外要注意对古代的“孝弟”等德行观念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特别要注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符合宪法规定人人平等的观念。
文:海天大路
上一篇 (因为上篇是为某公众号写的特稿,尚未推送,内容暂缺)
下一篇 公务员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圈儿和工作圈儿吗?
延伸阅读:古文新说《弟子规》(目录)代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