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点心: Ritual/仪式!

作者: d65212c45023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1:37 被阅读0次

    哈里王子结婚,媒体理直气壮地娱乐。英国当然不用说,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滚动报道,《纽约时报》网站还专门设立互动栏目,列出有关婚礼的上百条问题并一一回答。比如,有个问题是:“我对时尚不感兴趣,那还有什么好玩的?”回答:可以八卦来宾啊,谁认识谁,某人为什么坐在某个位置,谁曾经跟新娘或新郎上床/约会/至今对他(她)念念不忘(still pine for),还有王室内部的阴谋诡计新仇旧怨……

    其实婚礼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它的本质是仪式:ritual。牛津字典对ritual的释义为a religious or solemn ceremony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action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a prescribed order(宗教典礼或其他庄严典礼,包含一系列按既定程序完成的动作)。从词源上看,ritual源自拉丁语ritualis,指的是宗教仪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宗教的研究有一个核心观点,即神圣(the sacred)与世俗(the profane)的区分。他提出,宗教是一套信仰和习俗体系,涉及神圣的东西;而神圣的东西就是被单独划分出来的禁戒的领域。涂尔干说,所谓神圣,其实就是团体利益,尤其是团体的统一,这体现为神圣的团体象征或者图腾;而世俗则是日常,是个体事务。

    哈里王子的婚礼就明确展现了这种神圣与世俗、集体与个人的区分。婚礼地点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主持人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仪式上朗读《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经文,有唱诗班唱圣诗等等。这些宗教元素的背后其实就是“集体”,关键词包括信仰、传统、习俗和行为方式等等。在这样的场合,人们的着装、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都得按照规矩来。这些规矩就是社会秩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以及与这个位置相应的表现或行为。

    以着装要求为例。参加婚礼的男性要穿军礼服(uniforms)、晨礼服(morning coats)或便礼服(lounge suits)——没有燕尾服,因为婚礼在白天举行。女性则被要求穿日礼服(day dresses)并戴帽子。按照英国皇室的规范,女性在重要场合都得戴帽子。据说这源自上世纪50年代之前,当时上流社会和皇室的女性极少在公众场合露出头发。

    英国《每日电讯报》前时尚总监希拉里·亚历山大说,在英国社会,每逢特殊场合,少了帽子都是不完整的,帽子是社会经纬的一部分。换言之,帽子是传统的延续,是阶层的象征,是个体认可群体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反过来说,如果不戴帽子,或者哪怕戴的帽子不符合大家在这种场合认可的材质和形态,那你一定会从群体里“跳”出来,制造一种违和感,破坏了应有的气氛和秩序,意味着对集体的无视或者藐视。

    中国文化强调的“礼”也有类似含义。“克己复礼为仁”,讲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神圣与世俗的关系。礼崩乐坏意味着社会失序。礼或者仪式是外在表现,影响的其实是情感和思维,决定人们的归属感或者自我认同。有些媒体一边尽情报道婚礼的过程和仪式,一边强调梅根的平民、混血、美国人等身份,总结出“王妃,你努力做自己的样子,真美”,尽管这样的仪式跟“做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语小点心: Ritual/仪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kj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