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百态|姑姑的婚事

作者: 杂果铺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3-24 00:0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生百态】

    我父亲有三个妹妹,大姑二姑年轻时喜鹊刚好落在头顶上——走好运,她俩很早就嫁给供电局和白酒厂里的工人去了,这两个单位现在都是收入不错旱涝保收的地方,放到现在的环境下,她们的恋爱婚姻是成不了的,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我们家在我爷爷手里已是一个没落的富农家庭,可惜当供销社领导的爷爷走得太早,后代子孙都没有享受到他的庇荫,人家不嫌弃我们的人就要烧高香了。奶奶跟我说:有一次大姑父在咱们村高空作业架设电缆时突然口渴了,刚好经过我们家就进来要口水喝,这时候遇见了屋里的大姑,两人一见钟情成了眷属。二姑的婚姻也很奇葩,她去酒厂挑酒糟时,不小心用扁担撞了一下路过的二姑夫,从此两人相识并相爱。现在的社会基本没有这样不顾对方身份和收入的爱情发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三个姑姑都遗传到了爷爷奶奶好看的外貌。

    此文说的姑姑是指年龄最小最纯朴的那一个,名叫英子,虽然她嫁给了农村人,但命运也不错。我与她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儿时她经常带我去放牛砍柴看电影,年少不懂事时我还经常与姑姑共睡一张床,所以我对她的感情和印象特别深。

    那一年英子姑娘19岁了,她已经长成一个身材高挑、背后扎着两根长辫子、别人开她玩笑时脸颊飞红的大姑娘了,有点像沈从文笔下的村姑翠翠和三三。当时村里村外很多媒人来家里提亲,因为父亲是独子,家里壮年劳动力只有父母和小姑姑了,爸爸又经常在外面打工上班,所以奶奶一直不让姑姑那么快嫁出去,姑姑分担了我们家三分之一的农活家务活。每当有人向奶奶提起姑姑的婚事,她总是笑着说:“英子她还小,没这么快放人家,家里还需要她做事呢!”如此这般推脱了很多媒婆,姑姑继续与我们一起春耕夏收、劈柴放牛、挑水浇菜,一起去看电影掏鸟窝捞鱼,不觉间又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三年。

    有一天,一个相距二十公里远的外乡木匠托人来我们家里提亲,听说他做的家具闻名遐迩,那时的家具都是量身定做的。爸爸看过小伙子的照片后,双方决定派人去对方家里了解情况,且男方要去一趟女方家里亮相,以示诚意,然后互相报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看看男女“命水”里会不会相克。这位木匠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备了一份用红纸包装的酒肉糖果和红包来了我们家作为见面礼,老家规矩俗称“见妹仔”。大家看木匠个子有一米七五高,留个小平头,腰板很直溜很开朗,像个军人,彬彬有礼说话面带笑容,中气十足,手足利索勤快。爸爸和奶奶都对这个姓幸的小伙子印象不错,姑姑也跟他见了面说了两句话,含蓄地表示认可。于是就收下了他的见面礼,这等于让他过了这个大关。

    接下来双方一起选择婚期,约好订婚的良辰吉日。记得八月订婚的那天,幸家家长带上鸡猪鱼肉、聘金和首饰等送到我们家。那天奶奶很高兴,爸爸请来隔壁村里有名的厨师做了一桌好菜好酒招待他们,并回赠了幸家一些礼品。吃饭时双方议定了结婚时的恩恤礼、礼金和嫁妆等数量的多少。一家人忙个不停,大家一边谈正事一边喝酒,男方管事的受幸家委托在一张红纸上写下了迎娶日,小伙子在后面签了名,交给我爸,这就是“报日子”。这通常要提前半年报知。这样大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忙完这一天也就算是正式订婚了。

    自打订婚以后,英子姑只要有空闲了,她就拿起针线裱糊碎布,开始纳鞋底、织毛衣、绣花巾等,有时去镇里借裁缝师傅的缝纫机加工一下。英子十几岁时就学会了针线活,什么织毛衣、剪鞋样、绣鞋花、纳鞋底等样样都会。她做的布鞋毛衣是村里姑娘中做得最好的,温暖舒适耐穿。她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手绣一朵标志性的梅花。每当看见她专心致志地飞针走线时,我好像看见一只百灵鸟在用小嘴巴添草建筑爱巢。周围邻居都拿物品来交换她织的毛衣。几个月下来,她闺房衣柜里的鞋帽鞋底、毛线围巾和绣花枕巾越来越多,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看着这些英子一针一线手工做出来的嫁妆,我们明显感觉到姑姑的婚期快要临近了。

    阳历十二月,正当大家在准备过年的时候,让姑姑紧张又害羞的出嫁日终于来了。

    那天阳光灿烂,天公作美,全家人一大早就起来忙碌了。家里所有的门框上都贴上了红对联,门上有喜字,里里外外打扫得很干净。前两天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酒肉烟茶,大厨师很早就带一个助手来家里做好吃的特色菜。鸡鸭鱼肉和酒水到处可见,用木桶大锅盛着。厨房门口,已经架起一个大炉灶,炉火上方是一个半径五十多公分的圆柱形木板蒸饭器,里面蒸的是本地特色的荷包肉(用干荷叶包住五花肉、糯米粉、八角桂皮粉花椒等香料做成)。每逢谁家有嫁娶喜事或孩子升大学,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又叫“状元肉”,明清时期家里有人考上了秀才举人才会吃它的。蒸上半个多小时后,香气开始四溢,此时隔壁的堂亲婶婶等邻居都来了搭把手帮忙干活。我家只有两张饭桌,所以我和其他孩子都去村里挨家挨户借桌子凳子,一共借来八套饭桌,分别摆放在家里、祠堂客厅、门口晒谷场上,这样可接纳九十个人同时吃饭,今天村里每户人家会派一个代表参加宴席。

    上午11点,家门口对面的大马路上突然响起了喜庆的唢呐乐曲,这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年底有很多新人结婚,马路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迎亲队伍,但此刻大家一看,原来队伍是朝我们家这条小路走来的。

    只见新郎扶着一辆闪闪发亮的二八永久自行车走在最前面,车头中间扎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新郎后面跟着扛马鞘的人(迎亲队伍里办事能力强、有声望的人),他腰间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的都是硬币和小红包;然后就是扛礼盒箱的,这大红礼箱有一米多长,上面摆着家禽、柏树枝叶与荷叶,象征着百年好合;这东西比较重,需两人用两根长木棍扛着,一共三个。接着就是三个唢呐吹鼓手和三个女帮手,他们胸前的纽扣和唢呐长柄上都系着一根小红绳,象征连接喜庆。

    不一会儿迎亲队就要到达我家祠堂大门口了,鞭炮声立刻响起,唢呐声嘹亮悦耳,这时不知道是谁对着观看的儿童和年轻人大喊了一声:“你们快进屋,拦好大门!”

    我和十来个小伙伴立即转身冲进祠堂大厅,搬起预先准备好的十来张长板凳堆积在门口,就像修战地堡垒,里里外外两三层叠起来差不多有一个成人高,形成一道坚固的板凳墙——绝不轻易地让新郎进来娶走我们的姑娘,这是客家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只见新郎官的自行车在大门口挨着凳墙停下来了,颇有“板凳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管事的马上点燃了几个声音巨大穿透力特强的鞭炮--壮胆,他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了笑说:

    “大吉大利,请开门!”

    “没那么容易,想进来就先发拦门包,才能娶回好姑娘!”我们齐声对着新郎大喊笑道。

    “扛马鞘的,上!”新郎官意气风发,对着屋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努努嘴,示意左右上前。

    那扛马鞘的立即冲到前面去,伸手进他腰间那个大麻布袋里猛抓了两把,掏出很多硬币、彩色糖果和红包,用力向祠堂大厅抛洒过去,顿时满屋天女散花,地面响起一阵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大家眼疾手快低头在地上四处抢钱,即使两个人的脑袋猛撞到了一起也不觉得痛,有的甚至会在额头上撞出一个小包来,这时也不会跟谁计较。

    抢完了两轮红包雨,新郎开始求情说话了:好了,放我进来吧!

    “不行不行,我还没有抢到!”几个小伙伴说。

    “我也没抢到,不开门!”有人不停地笑着说,然后大家一起双手用力顶住板凳墙。

    “那好吧,再来一次拦门包。”新郎笑了笑,露出“无奈”的样子。

    又一轮红包硬币雨从天而降,大家开心地抢,如此反复,直到扛马鞘的把那布袋子掏空了才放他们进屋。

    迎亲队的人把礼盒箱子放在客厅后,大家各司其职,分别去找自己的“对口部门”履行礼数。吹鼓手坐在大门口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吹一次,领队扛马鞘的带着新郎来到祠堂找到我奶奶和父亲,让两位长辈端坐在上席太师椅上,新郎弯腰双手毕恭毕敬地拿出大红包献上,这就是恩恤礼,以感谢长辈对新娘子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然后两人去厨房,给正在做菜的厨师以灶神礼包;找到帮新娘妆扮穿衣的姐妹给予整容礼;给书写门窗对联的叔叔以翰墨礼;给我们搬桌子凳椅的婶婶和孩子以开桌礼,礼数不到不发亲。

    两人忙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歇会儿跟大家坐在一起磕瓜子喝茶了。父亲和几个堂叔不停地来回穿梭于各个房间与厅堂之间,忙于招呼陆续到来送贺礼的客人、安排协调事务;我带着妹妹看了一会儿放鞭炮、吹唢呐,妹妹就说要去找姑姑,看新娘子,那时妹妹还是个小朋友。

    “姑姑今天要坐花轿吗?她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妹妹一边走一边抬头看看我,小脑袋里好像有很多疑问。

    “傻孩子,她今天出嫁,姑夫用单车来接她,不是用花轿。她要去很远的地方住,有自己的家了。奶奶说以后过年过节她都会回来看我们的。”

    “那她还给我们讲故事,带我们去看电影吗?”

    “以后她不住家里了,很难见到我们了。”

    妹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们来到东边姑姑的闺房,一进门看见奶奶、几个平时跟姑姑玩得好的闺蜜坐在床沿上帮姑姑弄头发,只见英子姑姑凤冠霞披,红衣绣鞋,脸上写着羞涩和不舍,眼睛里有一种对未来新生活不确定的迷茫和淡淡的忧伤。那时的女孩除了百雀羚、凡士林护肤霜还没有其他化妆品,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一个令人惊艳的英子。

    “姑姑你好漂亮啊!”妹妹感叹一句向姑姑跑过去,姑姑将她搂在怀里。

    “我不想你走,我不要你离开我们!你去那么远的地方我都找不到你了。”妹妹嘟囔道。

    “我也舍不得你们啊!”姑姑用手摸摸她的小脸,又擦了擦自己的眼睛,脸上两行泪水止不住就流下来了。她向我招了招手,示意我走前去。

    “我离开家以后,你要认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了,我会来吃你的升学酒的,姑姑等你的好消息哦!......不要难过啊,你已经懂事了!”姑姑拉着我的手鼓励我,又好像在安慰她自己。

    奶奶和姑姑几个闺蜜看见这情景,眼泪也在眼眶里拼命地打转。

    “女大当嫁,自古以来是这样,没办法啊!到了幸家那边,我和你哥都不在身边,什么事都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奶奶拿出手巾开始擦拭泪水,与姑姑抱在一起,开始哭唱起来:“从今后,孝敬公婆是本分,善待老公是为贤;屋里屋外勤打理,洗衣做饭要用心;见人有礼要真诚,有理无理让三分,待过两载儿出世,才在婆家稳脚跟。”

    “妈,我真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啊...呜呜呜” 离别之情开始蔓延到屋里各个角落,姑姑也哭了。

    那几个闺蜜姐妹也泪眼涟涟,大家抱成一团,互诉衷肠与离别之情:“三月绩麻共凳坐,四月挑花共连枝...”

    我正不知道该做啥,转身出来去忙碌的人群里找到母亲,告诉她姑姑正在哭。

    “哦,开始了,我去告诉大家。”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

    她来到姑姑房间门口,听到了奶奶与姑姑唱山歌般的、有着离别之情的哭唱,很多来告别的邻居和朋友在门口站着,有的用篮子装满了染成红色外壳的鸡蛋,有的拿着红包或其他赠品。

    “谢谢大家啦!可以进屋了,一个一个地来." 母亲对门口的亲友们说。

    进去房间的亲友首先自报姓名,因为新娘盖着头巾。姑姑对不同的人“哭说”不同的惜别话。来祝贺的客人进来时还是笑盈盈的,离开时都是泪眼汪汪的。这就是我们的风俗-”哭嫁”。新娘与亲人、姐妹好友相伴大哭一场,以表达惜别之情,也是客家姑娘青春期结束的注脚。从明天开始,新娘要承担起家庭女主人的角色。有一句土话说“新人不哭,娘家无福”,意思是如果新娘出嫁不哭,认为是没有教养的、或者在娘家是不受欢迎的人。陪哭的各位亲友都要给闺女“扎腰礼”又称“垫腰包”:哭嫁时姑娘脖子上挂一个红布袋,众亲友一边安慰她一边往那个包里添钱,十元起步,以表示对新娘的支持和挺腰杆。

    这样姑姑坐在闺房里连续哭了两个小时。中午1点半,喜宴开始,大家热热闹闹开始喝酒吃饭,奶奶赶紧叫几个姐妹把茶水和午饭端进闺房来,让姑姑歇歇,吃饱饭,一会上轿到了婆家还有很多事呢。她停下来跟我们说话时声音都发不出,喉咙都哭哑了,梨花一枝春带雨,大家都说英子哭得很有感情,是娘家好闺女。

    吃过午饭,大家喝茶喝酒休息一阵子。到了2点,发亲--新郎带新娘回去的时刻到了。

    只见英子盖着红头巾从闺房里出来,父亲背起姑姑走向门口的迎亲单车,伴娘双手捧起一面竹筛悬空罩在新娘头上方跟着,到了单车面前爸爸将英子放下来,由两个未婚妹妹扶着她踩过地上放置好的米筛。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的祝福与思念,人谓米筛是千里眼神象征,过去客家先民背井离乡漂泊四海,处处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

    英子上轿(单车)时,父亲从屋里提来一只活子鸡放置礼盒上,这只未生蛋的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配成一对,称之为回家“带路鸡”。然后扛马鞘的在单车上挂点芹菜、葱、蒜(寓意新娘勤劳、聪慧、会过日子)。同时,伴娘将一些花生、桂圆、豆子放在礼箱表面凹槽里,体现客家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意愿。接着,长长的鞭炮、喜庆的唢呐开始响起,接亲队开始启程了。姑姑带着红头盖安静地坐在单车上,两旁各有一个女伴跟随。新郎扶着车满脸笑容带着英子与我们告别,大家跟着姑姑走到门外目送,奶奶不断地用手帕擦拭着泪水…

    新娘踩米筛

    三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姑姑出嫁的情景,一些镜头依然历历在目。如今,姑姑的儿子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到了有名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工作,在深圳找了一个山东籍的研究生妻子,小夫妻在深圳和西安都买了房子。姑姑现在不种田了,她和姑父跟随儿子在城市生活。前年我去西安旅游时还去拜访他俩,村姑英子还是那么单纯善良,木匠姑夫的腰板还是那么直,就像他锯木板时画的线那么直,他说话时还是笑呵呵的,姑姑正在一线的大都市里过着幸福的晚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世百态|姑姑的婚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sc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