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觉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经历、去犯错、去成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觉察:犹豫不决是大忌,边做边调整。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觉察:孔老先生,我就是这样呀,发现自己的错误,会自责。痛了就会真正改变了,不要害怕犯错,但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觉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先从自己找原因,心如海便会对他人宽容,深刻的反思,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和模式,不犯同样的错误。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觉察:边界,大善与小善。Z曾说过:“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只有这样,他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觉察:我是我最大的障碍,我是我最大的可能,持续行动,Time will tell.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觉察:学习凡事以自己作比,推已及人,放下自己,用心感受,认真生活、认真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