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事。”
【感悟】
朱子《集注》:“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仁与不仁而已矣”。一个行仁,一个行不仁,这就是道不同。
一、道不同,为什么不相谋
《吕氏春秋.应同》:“同类事物互相感召,同气的事物常常聚合在一起,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响应。敲击宫音,与宫音同类的事的就随之振动;敲击角音,与角音同类的事的就随之振动。”
黄帝说:“广大纯厚,是因为遵循了上天的法则,与上天同气的缘故。”事物只要同类,都能互相聚合。所以尧做善事许多好人就来到他身边,桀干坏事因而许多坏人就被吸引到他身边。
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更是指大的格局。孔子走自己的正道,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力行吗!
二、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从我国两次国共合作来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实行了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抗战,从1937年~1945年止。但这两次国共合作,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蒋介石想独揽大权,矛盾日益凸显,最终都以分裂告终。最终还是以共产党自强自立得民心,善于用人而取得胜利。
由此想到《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后经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最终还是看实力啊!
当然,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如果主张不同,许多情况通过沟通与交心也能达成一致!但在原则问题上,尤其是爱讲“哥们义气”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对方要做不走人间正道的事,就没有“义”可“谋”了。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的。
坚持自己的,尊重别人的;行自己的路,不去干涉他人的自由,这是孔子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对君主,对朋友,也不能无限制地干涉人家,哪怕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也不可强求。自己只需把自己的事做好。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