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道家经典可以知道,道家是不提倡尚贤的,因为对于一般人,总拿贤者要求别人。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男子猛踹未让座男孩。对于这,我想我们只有悲哀之情。小孩子不让座,难道不应该吗?大人有教他们吗?
即使是那个老人,我想也不忍心一个成年人这么对待一个孩子。我们是用道德的尺度衡量自己,而不是别人。
子曰“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然而我们今天总是拿“不贤”去衡量别人。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社会都不尚贤了,所以别人才不愿意贤,结果别人不贤,我们还总是觉得别人就该一直好。
我们自己做到几分呢?道家的不尚贤,是门槛很高的,每个修道的基本都满足老子说的“慈、俭”才行。无条件的慈爱,这才能不尚贤,不尚贤而自贤,不要求别人,是这样的。
但如果人都贤了,那也不需要儒家教育了。如果批判传统文化,反问自己“我做到仁了吗”,仁者爱人,我做到爱一切人了吗?我没做到,还是老实点去提升个人修为,不要整天觉得别人“见义勇为”是傻,别人无私是笨。
传统文化,意在教导我们从自己本身出发,不是去瞧不起别人,以圣贤者自居。看到了不好的,我们更应该反思,从而激发自己的厌离心,虽然我们通过学习,可以让自己越来越平淡,但外面那些真真假假,谁又能看清?我们往往没认识到这点,别人的善恶其实都是有定数的,还是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但大多数人都是只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坏,这就出现问题了。如果我们看清人性的本质,是善恶交替,我们就会毫无条件地包容,慈悲,从而活的更祥和。论习性,世间无一好人,论佛性,世间无一坏人。我们应当用佛性待人,因为人性,不太靠谱。谁知道哪天开心,哪天不开心了。人们的小性子就是这样,开心了就对你好,不开心了就不想看到你。即使是互相爱护的夫妻也是如此,求不得、爱别离、憎怨会每天都能看到,只不过我们都不以苦为苦。人们每天从早到晚地忙碌,所为何事?都是自己抓不到,摸不着的,看的电视玩的游戏都是假的。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业没少造,自己也没能获得利益,反而错失大利,置性德于不顾,好人也会随着善恶交加变质,坏人无疑只会更堕落。唯一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永恒的话题。人都是堕落的天使,迷途的佛,只是甘于沉没在汹涌的轮回中,沉没于生死之中。
难道佛陀问过,坏人为什么坏?佛陀可能并不在意这些,你坏也好,你好也罢,我无条件爱你。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对孩子的。
所以佛教提倡“忏悔”,就是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挑毛病,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忍让即是最完美的品德。
我们如果不教自己的孩子“让座”,有什么资格去叫别人的孩子让座。仁者爱人,这是一个做人最基本的条件。
越是道德滑坡时,佛陀的教育就越是一剂清凉的甘露。“下德不德,而以为有德”。我们如果连下德都没做到,更应该“尚贤”,毕竟那种大慈大爱谁能一下子达到呢?这才可以说不尚贤。
仁者以爱人为生,故仁者无敌,我们应该勉励自己达到这种水平。
就拿念佛来说,为什么我们去学传统文化,善根福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说我念一下佛,立马就有了。如果真心至诚,则念佛善根肯定会立竿见影。坏孩子也可以教好,好孩子也可以学坏。我们现在是“不准孩子学圣人”。总想把孩子据为己有,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殊不知这才是害了孩子,爱孩子,应该给他从小种颗善根,他长大了,自会与众不同,很多人都是求乐反苦。
爱人,是最基本的人格。有些人总拿“我是凡夫,食色性也,圣人违背人性”给自己找理由。其实呢,圣人们反倒受人爱戴,有些人去谤佛,难道佛陀之伟大慈悲不感人吗?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去说父母如何如何。
如果总拿凡夫的条件衡量自己,我们总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
就对那个踹孩子的成人来说,我们也不能去怨恨他,而是怜悯他,他可能也是一时冲动,其实对于这种日常几乎天天见的新闻,我们最好是莫去管,莫去理。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点,也就不会去怪任何人,我们更应该生起慈悲之心,用道德的清凉,洗涤这些污垢。
以前我也发生过很多冲突,甚至是那种“心眼”极小的,别人稍稍指责,我就寸步不退,也要挽回颜面。
但有一次我因为和一个人吵架,结果我想到了忏悔,最后俩人还惺惺相惜,可见我们转变心念的重要性。
对待别人的“不好”,我们为何不试试去感化别人,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每一个去做坏事的人,可能都是内心极度需要关怀的人。没有哪个人想“贪嗔痴慢疑”,不过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习性,你会发现,人总是有傲慢。当做的好了,就会有一种“沾沾自喜”的心,当做的差了,就会对别人有一种“排斥”。更何况我们这些“不让座”只是小事,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凶恶,去打骂别人,去歧视别人,“地域黑”等等,不都是个人的偏见?如果我们能够柔和地提醒别人,别人能不知错就改?
我们对“武侠小说”、“宫廷剧”这些斗争与奸诈的心计这么追逐,然而有智者却避之而不及,难道不让人恐惧?人性如此,我们怎能不悲哀,有时候我们想想我们崇拜的都是个人的英雄主义以及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利与斗争的心计,尽管只是些书和影视剧,却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了人们的崇拜。这何尝不是娑婆难以了尽的因?因果相续,尽管历史变迁,然而人们竟然无法摆脱这种业,一代代的悲哀,永远都不知“圣道”之难得可贵。人身之宝贵难得。人们追求的,大多都是与性德违背的,尽管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嘻嘻哈哈,但一静下心,会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方向和快乐可言。除了工作与名利,还有什么让他们值得重视的?永远都是快乐接踵而来,苦也接踵而来,像做梦一样,从古到今又有几人能够醒悟,心中的净土才是永恒之幸福,才是道德之甘露,才是人性光辉,可是人往往临命终时才想起“生死大事”,生前又未修福,能带走什么呢?想起自己在世之时的自私和狭隘,愈发地恐惧,只能任由业力刮乱自己的神智,而一再错失了这个自性宝藏,何时再回家乡。
如果我们转念,用佛号代替,心中可能会顿时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新生的动力,就像饥渴的鸟儿饮着甘露水,茁壮成长。佛陀的慈悲,我们也能得到几分,在这个浊世,反而能更坚定更无所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59093/eba7dc913562ac9e.jpg)
有一个世界名叫娑婆,它遍布迷茫和痛苦,可怜的众生缺乏智慧,只能煎熬痛苦地活着。有一段时间名叫贤劫,在它期间将会出生千佛,将会赐予众生永恒的快乐……佛道,是一条永恒的路,是永远的光辉。如果认识到这些不足,我们就能满怀喜悦心甘情愿的踏上旅程。佛说众生皆苦,不是没有道理。何不在这苦海中,开辟一条新道路,冲破那迷暗的岁月,他日莲池海会,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永脱轮回,只有圣洁的莲花和无尽的慈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