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荷香润我心

作者: 晚霞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5-23 09:18 被阅读0次

5月11,是孙犁先生110周年诞辰日,接作协张主席通知,参加一个"书写时代,讴歌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文学力量″的活动。

在同车三位老师的交流探讨中一路思绪难平,想起了学生时代因飞雪突至未能成行的遗憾,想起了秋日午后斜风细雨中眼前一片废墟的怅然,想起了夏末白洋淀之行偶遇先生纪念馆开放的欢喜和意犹未尽,也想起了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走见孙犁故居参加一个文学创作质量提升会时的心情起伏,想起了笫二次参加市县两级作协"学习交流采风活动时的激动兴奋之情,而今再一次的走近,自然让人心潮起伏,充满期待。

时值初夏,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有着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农村风格的孙犁故居虽属复建,但设计施工者的精雕细琢却让它显示出它本该具有的古朴庄重。大院清幽静谧,屋舍古色古香,一条条横竖交叉的砖缝瓦隙浸满了岁月风烟的味道,青灰色的砖瓦留存着旧日的光阴,散发出馥郁的历史气息。

目光停留在阔大的门楼前,注目间我分明看见,大门开合处,一个青布长衫的清秀少年进进出出,二十年时光,少年在这里领略了人生之初的温暖亲情后,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怀惴梦想,依依不舍地走出家门,走出村庄,走向大地,走向他憧憬和向往的远方。

多年以后,作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作为人品文品倍受崇拜和敬重的文学大家,先生是否想到,故居不仅得以复建,而且成为了文学界的朝圣之地。无数业界名人、专家学者、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或拜谒、或瞻仰、或交流、或学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代文学大师从这里走出去,无数个文学爰好者跨进了这个大门,先生一生勤奋,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低调谦和。但知晓故居的复建,让如此众多文学爱好者从这里获得了信心和收获,一生对于文学后辈总是尽力扶持、抱有火一般热情的先生,在天之灵,亦会感到欣慰。

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到来后,我看到了这次活动的重要。省作协的张主席,市作协的宋峻梁主席,朱文利秘书长,县作协的张从征主席,还有县委传部的各位领导。走入大门,熟悉的一切进入眼帘。关于先生,关于先生的故事,关于先生在文学界的成就和地位,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声音中,领导和老师们时而静静聆听,时而会心一笑。

先生写作风格清新雅致,独具特色,是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大师级人物,曾受到过伟人毛泽东主席的称赞,无论文品人品,在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能够参加这样一次采风活动,我是惶恐的,我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文学高峰下的再一次仰望,文学殿堂前又一次虔诚地朝圣。做为先生的崇拜者、敬重者,一直以来也期愿走近先生、了解先生的家乡人,我是幸运的,更是欢喜的。

其实除了与先生同属一城让人倍觉亲切和感到骄傲之外,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关联。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让我更是无缘面见,只是因为少年时读到的一篇《白洋淀》,被其清新明丽的的文字所吸引,加之知道这位文学大师就出自自己的家乡,让我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切和敬佩崇拜之情、并愿意去了解、去走近、去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虽在很长的时间里被生活的纷繁所覆盖,却一直存在于内心从未消失。

雪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急,风从结了冰的滹沱河吹来,堤边枯枝摇动,晃荡出一片透骨的寒彻,我却小脸通红,浑身上下泛着热气。自行车晃来晃去,越来越不听使唤,直到连人带车摔了个嘴啃地的时候,抹抹额头上汗珠夹杂的雪泥,看看身上脏兮兮的衣服,听听被车子压在身上的同学疼痛不已的`哎呦′声,我才不再坚持,打消了继续向前的念头。

这篇文字中的片断,真实记录了我少年时欲去先生故居探寻却因飞雪突至而无法成行的遗憾。

深秋,小雨淅沥,街上空无一人,土路泥泞湿滑,老旧的房屋,还有风中晃动的枝条,让我感到了一丝如天空阴郁般的忧绪和凝重。第一次走进先生的村庄,感觉却有些失望,这源自街边门洞里一位躲雨老人的告知,先生的老屋早已被村里拆除,木料和砖瓦也已用于修建学校。目睹先生曾经生活了二十年的故居,如今却已空空荡荡,我的心情陡然生起一片怅然和困惑。

一篇《怅然》,则是人至中年第一次走进孙犁故里时的失落和感叹。

而白洋淀巧遇孙犁纪念馆的对处开放,虽意犹未尽却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和欢喜。"太幸运了,满目“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莲之上,是先生手持书本的汉白玉雕像。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一样,我肃立在先生雕像前一动不动足足十多分钟,或许是因为少年时前往先生故里因飞雪连天未能成行心生遗憾、中年时站在已被拆除的先生故居前又添惆怅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不管什么原因,肃静的表情之下,眼角分明有热泪盈眶,是我历久弥新再清晰不过的记忆。″

《激动》,《荷韵悠悠》,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走进孙犁故居时兴奋状态下的两篇文字,"阳光下,本已近至门前,双脚迈上台阶的一刹那,却又停步退后,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距离,我站直了身体,屏住呼吸,凝神聚气,注目先生故居。那一刻,多年前斜风细雨中那个午后寻寻觅觅的情景又一次在脑海中闪现,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先生汉白玉雕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的画面也一次次在脑海中翻卷,此时此刻,内心升腾出一些无以言说的激动,泪眼模糊中,我看见了先生正面带微笑从岁月尘烟中向我走来,我趋步近前,欲向大师问好,先生却在一缕祥光中倏忽而去。我使劲睁大眼晴,极力想寻觅什么,却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身影,唯有大门的上方,莫言先生亲笔题词的“孙犁故居”四个大字朴实无华,遒劲有力,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段朴素却充满深情的文字,足以看得出那一刻的激动和虔城之情。

近几年,重又激发起写作的欲望,也在各种平台和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字,这个过程中,愈发感受到文笔的欠缺和知识文化的浅薄,对先生了解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许我仰望》,是我参加市县两级作协举办的一个当习交流活动、也是我第二次走进孙犁故居的思考和感慨。正如文章的题目那样,"再次置身先生故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这只是一种远望,我是无法靠近的,我只能静静地去感受,用心地去体会。人近暮年,我愿意追随我一直所欣赏、崇拜、敬重的先生的足迹,我不奢求什么靠近,我也无法靠近。但,许我仰望,就是我的满足,就是我的欢喜,就是我的欣慰和谢意!″

"先生的故居,来一次有一次的感触,先生的文字,读一遍有一遍的领悟,希望文学爱好者们,珍惜孙犁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多进行贴近生活的文学创作,写好时代新篇章。"市作协宋峻梁主席的感慨和要求,得到了与会者们的一致认同和响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写作者肩头的担当和责任。

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正追随着先生的脚步,用文字纪录着这个繁荣兴盛的时代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文学艺术这片广袤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砥砺前行。正如省作协张勇主席指出,我们感恩孙犁先生,怀念孙犁先生,崇尚孙犁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义务传承孙犁精神,不断创新,为家乡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荷韵悠长,百年馨香润故园。先生的精神以及文学上的成就,正滋润着家乡这片肥沃的土地,激发出文学创作者们巨大的潜能,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出现,在文学艺术的这座百花园中散发出更加醉人的芳香!

于我,这么多年对先生的崇拜、敬重和期愿走近的心情一直埋藏在心底,从未消减,但我知道,时至今日,我所了解的少之又少,我一直会怀着这样一种虔诚景仰之心,追寻着先生的脚步走下去。在写作的天地里,我只是一个小白,但这并不妨碍我愿意追随先生的脚步,为我敬之爱之的文字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一支拙笔,记录下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亦如此时,感受着先生文品与人格的魅力,荷香袅袅中,以我心,留下对先生的一片深情!

相关文章

  • 【原创】雪恋残荷香韵故,泪凝寒水吻君心。盟书结缘锦书托,两缘相

    雪飘飘 寒了莲叶 润残荷香 泪滢滢 冰凝寒水 深深吻 吻了君心 玉壶冰 盟书托 结缘鸿雁几时 夜半鸣泣 钟音声声慢...

  • 读朱自清

    就是那一缕荷香 洇润着不屈的浩然正气 绵远幽长 令人至今 陶然不忘

  • 雨荷

    疏雨落荷塘,清风送荷香。 我心已然醉,诗人兴味长。

  • 家风润我心

    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从小我就从一些歌谣里听到过一些忠孝仁义的道道,尔后又从母亲絮絮叨叨的说...

  • 阅读润我心

    (一) 每一天阅读好像思想的朝圣,带着扩展后的视野而上路。 培根说:“读书...

  • 与建党百年之际 又是一年莲叶翠,十里清风送荷香; 年年岁岁景不同,今夕百年别样红。

  • 抒怀

    世事无常却寻常, 河东河西又何妨? 百年须臾红尘梦, 淡看莲影摇荷香。

  • 藏头诗

    周家有女字楚云, 玉盏温酒人半醺, 莲润荷香芳自赏, 诗书棋画任君评!

  • 荷不逐春

    风静荷香影, 月落藕听音。 众花逐春去, 我伴夏夜心。

  • 薄荷

    薄荷 薄荷香味郁,光照更昌盛。 可当黄烟用,清凉润眼明。 二0一九年五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年荷香润我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kx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