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

作者: 小小小念佛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21:49 被阅读19次

          佛法究竟是出世间还是入世的呢?说到入世,则难免会给人一种网上流传的佛系的感觉。说到出世,难免让人觉得有点不切实际。

        对佛法有误解的,甚至会认为佛教是在教人逃避现实。教人懦弱,或者是遭受打击了就跑去出家了。这都是电视剧对佛教的误解。我们都知道佛祖昔日在菩提树下,宁可粉碎此身,也誓要证得菩提。六年雪山苦行,包括佛教大德虚云长老,19岁出家,一直到120岁圆寂,都是清苦如一,持戒精严。包括刚刚圆寂不久的梦参长老,曾蒙冤入狱30年,以“假使热铁轮,于吾顶上转,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而自勉。历代高僧与菩萨,无一不是影响深远,感动了无数人,包括印光大师,弘一法师。他们都是众生慈航,何曾舍弃过我们呢?

        佛陀虽已入灭,但佛陀的法身一直都伴随着我们啊,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多么亲切与慈悲,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如是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佛菩萨,都无时无刻不在忆念众生,子若忆母,则互相感应,那么走到哪,观音菩萨都在你身边。

        佛教的终极目标虽然说是追求脱离五欲六尘,看起来是出世间的。但是大乘佛法不仅要自渡,还要渡别人,就像星云大师和海涛法师一样,一直都在矜矜业业以一颗菩提心做利生事业,索达吉堪布等等佛教大师,都是多么慈悲,何曾离开过世间呢?可见大乘佛法是离不开众生的,把自私自利的我慢慢地放下,不就是出世间?

    少林风景

          如果只讲入世,难免会有过多的自我欲望,所以要远离世俗修行,目的就是消除过多的欲望,显发本来具有的清净智慧,勤修戒定慧。如果只讲出世,难免会与众生格格不入,变成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人。不过我相信,发了大乘心的人,不会被这些难倒的,反而会更有力量去做些世间的学习和工作,反而会将学习和工作转化成一种善行。尽管很多修行人想要有更理想的环境修行,也方便自利利人,但缘分未成熟,对于家庭和亲人,我们难以突然就舍弃他们,以免他们忧伤过度。但若是真心修行,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信愿深切,一心求道,并且发菩提心,那么即使在世间,我们也能同样做的很好,关键看个人道心如何,出离心如何。

          即使缘分不足,我们也应当时常忆念离于世俗去做真正的利生事业,如此,佛法便能长久在世间流传下去,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全身心利生的事业当中。学佛如果不想出家,那么不管在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是在利益自己罢了,即使想出家这个心,功德也会很大,未来机缘成熟就能够专志菩提道。

          在家也好,出家也罢,学佛都不是消极的。学佛修行的人刚开始难免会对世事有点冷淡,这也说明个人的欲望降低了,具备出离心了,但为了让更多众生幸福,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去有更多精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对于出世间,就是要勤修佛法,断恶修善,通往觉悟。

          一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肯定会有很少烦恼,拥有更多精力去利他,因此千万不要说自己时间不够,做好自己的义务,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

          不管是学佛修道还是其他世间的事业,只要你够重视,就有足够的时间,就能显发积极的一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至诚心求道,则佛菩萨岂无应也?

            大乘佛法不管对于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是积极进取的,同时让我们也有一份宁静淡泊的心,这不是非常圆满吗?既不失积极进取,又防止欲望带来的贪欲和不满足。一个人只有进入利他的生命,才会真正收获源源不断的快乐。

          对于在家人来说,若是真心为了生脱死,意识到人身难得,还是如理如法地闻思修,培养一颗正见,不迷信,闻思与实修缺一不可,没有闻思,就不知道咋修,就好像没有船我们过不了河一样。况且闻思,通过诵持经典会开发智慧,另外要紧跟着高僧大德的脚步,没有师父们的指引,我们很容易偏离轨道。不要盲修瞎练,有个明确目标才行。

          奋勇一拼,愿成正果,不退菩萨,人人皆可,菩提之心,三界灯火,为利益一切众生,祈愿三宝加持愿我们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征服别人,而是了解自己。世上最苦的事不是死亡,而是活着没有好好珍惜人身,去追求觉悟。拥有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不要过度贪恋,应当在空闲时间独自思考怎么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善没有遗憾。古人云:“生死事大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在世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nn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