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哲思读书
《论语》告诉我们的为师之道——学后班国学笔记之一

《论语》告诉我们的为师之道——学后班国学笔记之一

作者: 奇怪系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1:36 被阅读9次

    人格修养篇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还是河北师大的校训“学博为师,德高为范”,都把教师的德行放在极重要的地位。不敢想象,如果一位教师缺乏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志趣,又怎么能培养出昂扬有为道德完善的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如周国平所说,由孔子开创的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德育为本的教育。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就“德育”的教学方式来说,孔子重视无言的“身教”而非“言教”。他的教学,与其说是一种“讲台”(杏坛)上的表演,不如说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那种表演式的与教师真实人格脱离的教育,或许能眩惑学生于一时,而源自真实的高尚灵魂的无形的影响才会令学生感念一生也受益一生。

    孔子的人格是高贵的。这里只说令我最感慨的一点。孔子曾讲过这样几句话:“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称赞弟子颜回也提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孔子特别欣赏一种安贫乐道,忧道而不忧贫的情操。这种品格几千年来一直流淌在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血脉当中,直至民国时期,在诸如刘文典、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身上依然不乏此种风骨。而这种品格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却已难觅踪迹。当然,没人否定,教师也有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权利,教师也要养家糊口,也可以有虚荣心甚或奢侈欲,这些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教师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应该存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荣誉感的来源,更是幸福感的来源。如果教师只把教书看做与引车卖浆无异的谋生之道,把教职视如饭碗,受伤害的恐怕首先是教师自己。

    因为归根结底,人的精神境界是以其追求定高下的。星空璀璨,只因仰望的目光虔诚。三百六十行,虽然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但独独教师工作被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绝不是偶然的。教师应该在自己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与幸福。有教书匠,也有教育家,区别不仅在于职业素养与技能之高下,更在于工作心态与自我定位之歧异。毋宁说,正是对教育工作神圣性的自觉与践行才使教育家成为可能。当老师是发不了财的,因此既然选择了从教,就应该摒弃发财之想。每一位教师恐怕都体会过,做教师另有一种他人无法体会的、不亚于拥有巨量财富的成就感,那就是看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在自己的关怀下一天天成长,最终走出校门,进入或平凡或显要的岗位,成为一个个有用的人,成为社会的砖瓦与柱石,国家的桁檩与栋梁。孟子说的好:“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一直觉得,他说的其实是自己做教师的快乐。

    “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唤醒学生的爱”。我们在《论语》中可以读到很多感人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到,当冉耕得了传染性很强的恶疾,孔子前往探视,从窗外拉着冉耕的手,叹伤惋惜。当颜回夭折,一向讲究哀乐不失其度的孔子竟然恸哭失态,大呼“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当子路在卫国内乱中战死,惨遭菹醢之刑(剁成肉酱),孔子闻讯,倒掉了家里所有的肉酱。我们也可以读到,孔子周游列国,众多弟子自愿随行,与老师同甘共苦。孔子死后,众弟子结庐墓侧,为老师守三年之丧,子贡更是中辍经商,守丧至六年之久。有同学不解,子贡回答说,“我感觉唯有六年之期才对得起夫子对我的教诲之恩。”这份师生情真足以感天动地!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孔子在学生身上付出了真心,倾注了真情。他真正是把教育视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形态。他给弟子的教育,带着生命的温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告诉我们的为师之道——学后班国学笔记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hp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