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朋友圈看好几个朋友看过,对自己来说俨然觉得不是必需品,就迟迟没有去碰触。
周末带着涓涓去书店,自己一眼就看中这本书,刚翻开介绍发现里面的角色是借用《柳林风声》,心里一阵喜悦。前一阵子,叔叔刚给涓涓推荐这套丛书,说是内容很不错。我还计划和涓涓完成《秘密花园》的探索后再入手,就在这里遇到了书中角色。那种喜悦就如原本要认识一位朋友,结果无意中在他人的宴会上相遇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就说的是这种感觉吧。
自己很快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主角蛤蟆先生还没出场的时候,自己内心就被鼹鼠的心理独白震撼了——多读书真好啊!如果我早就读了这本书,也许5月初的挣扎就会减少很多。很快,反过来想,倒也没有什么后悔之说。因为也可能现实情况是,没有那样的经历,即使读书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读书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沉淀的经历去解读,去诞生兴趣。
自己很快沉浸在故事里,通过苍鹭医生和蛤蟆先生的会面谈话,来推进治疗方案,拯救蛤蟆先生。不断感慨作者的厉害,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和《小狗钱钱》很像,区别是一本用童话在讲心理学,一本是用童话在讲理财。都是那么的有趣、通俗易懂。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看到苍鹭医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在为他喝彩,为他的坦率和明智。实际上,这个理论我一点都陌生。这个理论不仅放在心理咨询上合适,放在求助其他帮助上一样很契合。我一直被灌输的一条思想是:可以寻求他人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必要的时候认清自己的能力,向有能力的人发出清晰的求助信号,让对方向你伸出援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没有什么值得羞愧的。但这重要的前提就是,施援者和求助者都得出于自愿。
苍鹭医生寻找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是从自我状态的角度出发,最终让蛤蟆先生认识到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从蛤蟆先生的儿童状态、父母状态说起,从原生家庭中挖掘线索,并给出“和解”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为自己负责的成人状态。这在西方心理学中称得上是主流,也是近几年“原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火热的因素之一。但同时,我也听过、看到并践行过另一种理论——向原生家庭追溯的无意义性。这种理论认为追溯原生家庭是推脱责任的一种行为,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状态负责,不是任何情况都能清晰的找到原因,而问题却是要一定解决的。这样注定治疗过程要重视的效果而不是原因。要想有效果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理论基于人生的意义就是与世界发生联结。当人不断拓展自己与世界的联结,完善自己的人格的结构。通过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存在的现实问题。
很显然,这两种理论和方式都可以自成体系并行之有效。期待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去接触更多更系统的心理知识。
阿淼写于2022年6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