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从未离我远去。----李率
我本来想用我擅长,和熟读的《四书》、《五经》里的话来佐证我的这条理论,但想了想,解构已经够多了。我们一直在解构,无论是东、西方的哲学家们,我们都在试图用孔孟,或者说苏柏的只言片语来试图证明自己所能理解的更贴合他们的原意。而实际上,我们比拼的,不过是谁看的书更多,记忆的更深刻、熟练,与谁的悟性,和文采更好罢了。实际上,那是哲学吗,我不知道。但是,在写了这么多字以后,在我个人思想中翻越了千山万岭求道路以后,在我确实由写作中取得进步,与改变以后,我认为写作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对于追求道的人来说,你必须得有一个事儿。就像孟子说的:“必有事焉”(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事儿就像是一条路,甭管你干什么,当你在这件事儿完成后,或正在进行中时,他能给你带来一种乐趣,与满足,那么这种乐趣,与满足,就是你内心当中的真理。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说我爱写作,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不如说我爱写作这条路,这种办法能带我找到的东西,与地方儿。更准确一些吧。但实际上无论我写多少次,多少字,这种东西也从未离我远去,我只是爱找他,通过写作这条路去找他。
然而实际上,我开门以后看见的,是我自己。
这就好比你特别想见一个朋友,你每天在某个比较固定的时间,走一条同样的小路,去他家找他。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你和他友好,你喜欢他,你爱他,所以你每天都想去找他。这个你去找他,就叫做:事儿,就是孟子说的:“必有事焉”的事。而你开门看见的那个人,那个所谓的你爱的人,你的好朋友,友人,你每天都想见到的人,实际上,就叫做:真理。
真理从未远去,你只要去找他,他就在那儿等你。他就在那儿。但是你不去找他,他应该也不会来找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爱道,有的人爱外道的原因,之所在了。
什么是外道,就是你去找你的友人,你的朋友,你喜欢的那个人的住处,以外的路,称为:外道。比如说:A到B,B是真理住的地方,那么理论上从A走到B就是你的:道,是你的:事儿。那么究竟是你爱这段路,还是你爱B(既:真理),咱们暂且不谈,我所指的外道,就是你从A走到F,走到Q,E,T……那就离真理很远了。那,怎么判定你走的路是否对呢,怎么判定E、Q、F……等等,不是真理呢。怎么证明E、Q、F不是“B”呢。其实,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吗,当我从A走到B的时候,当我第一次见到B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条路我没走错,因为那种快乐,那种见到B以后带给我的乐趣,与享受真的无与伦比。所以,我怎么会走错呢。A到B的这段路,对我而言是写作。写作就是我的道,就是我的:事儿。他能带我走到B,这就够了。
而,你让我去画画,去弹琴,那仿佛就是让我从A,走到E,走到:F……那我能快乐吗。那我怎么可能不知道我到底走没走对路呢。不是。
你爱这件事儿吗,你爱写作吗,你爱画画吗,你爱弹钢琴吗,如果你扪心自问,你不爱,那么行行好,放过你自己。去找寻你的:B(既:真理),相信我,那会比你走到E、Q、F……等等,要快乐的多的多的多。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找对自己的那条路,才在外界迷失了自己的价值,与本初。道理,是一样的。
人之初,性本善,这话说的,真不错。每个人,都身负真理,真理,从未离你我远去,说实话,他也哪也去不了。真理就在那儿,就是你自己,就是:仁。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我就是仁,你就是仁,我们就活在仁中。世界之所以是如此,这般,全都是因为:有仁。所以,理论上也没有你我,因为都是:仁。
但是,这个道理,要等你爱上仁以后,你才能真正的去发现。在那之前,还有一个:事儿(道、义)的问题。
而,你爱上真理,爱找“B”,是因为你走对了路。你走对了路,尝到了甜头儿,找到了美好,乐趣,于是你愈发的爱走这条路......这就是叫:上道了。
这条路,这件事儿,就叫:义。你怎么证明你的路是对的,那么首先,他应该是纯粹的。既:这条路,与这件事儿,他是纯粹的。是爱,是因为完成了这件事儿,走过这条路以后所得到的美好,这种美好,就是见到了:B,那么如果说你这件事儿,去见你所谓的:“B”,是为了钱的话,为了某种欲望,某种欲求……那么你的所谓的:“B”,他也不是真正的:B,而你所谓的:“B”,应该是C、D、F之类,而你所走的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了。
不做评判。
但他不纯粹,你的A到B(所谓),与我的A到B是不一样的。我的A到B没人给我钱,我只是单纯的爱B,想去找他,想体会那种纯粹的乐趣。所以我可以负责,且坦诚地说:我爱仁。是我的义,我的道,让我跟本就属于我的仁,熟络起来。所以你说我爱道,也行;说我爱仁,亦也可以。但仁本来就是我自己的……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所以,还是爱道吧?
我不知道。----文作者:李率 己亥年 五月初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