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载见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载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诸侯朝见周成王并助祭于武王庙时在祭祀仪式现场所诵唱的乐歌,表现出后代子孙对祖先的崇拜与感激之情。全诗一章,共十四句,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诸侯初觐周王的情形,第二部分写周王率见昭考祭庙的情形。此诗采用赋法,铺叙生动,写得感情真挚,场面隆重,气氛热烈,气势磅礴。
作品名称:周颂·载见
作品别名:载见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作品原文
周颂⑴·载见⑵
载见辟王⑶,曰求厥章⑷。
龙旂阳阳⑸,和铃央央⑹。
鞗革有鸧⑺,休有烈光⑻。
率见昭考⑼,以孝以享⑽。
以介眉寿⑾,永言保之⑿。
思皇多祜⒀,烈文辟公⒁。
绥以多福⒂,俾缉熙于纯嘏⒃。[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载(zài):开始。
⑶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⑷曰:同“聿”,发语词。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
⑸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郑笺》:“交龙为旂。”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⑹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
⑺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郑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
⑻休:美。《郑笺》:“休者,休然盛壮。”有:同“又”。烈光:光亮。
⑼率:带领。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
⑽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⑾介(gài):通“匄”。求。
⑿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⒀思:发语词。皇:大。祜(hù):福。
⒁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辟公:指诸侯公卿。
⒂绥:安抚。一说赐也。
⒃俾(bǐ):使。缉熙:光明,显耀。纯嘏(gǔ):大福,美福。一说盛大的样子。[2][3][4][5][6]
白话译文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
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
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
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
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
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
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2][3]
创作背景
《周颂·载见》是一首祭祀乐歌,产生于周成王时期,其祭祀对象是周武王。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便过早地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尚小,政事暂由周公代理,因此遭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猜忌,接着便爆发了“管蔡之乱”。周公东征三年,终于平定叛乱。周王朝的统治从此得到巩固和加强,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昌盛景象。当成王亲临朝政之时,为了“显耆定之大烈弥光,彰万国之欢心如一”(《诗经传说汇纂》),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朝见诸侯的活动。《周颂·载见》就是歌咏这件大事的乐歌。《毛诗序》谓“《载见》,诸侯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大体可分两层。开头至“休有烈光”,叙诸侯群至,朝见周成王的景象。“载见辟王,曰求厥章”二句,点明此次诸侯之来,乃是初次朝见成王;他们来朝的目的,更是主动求取礼仪典章。成王初次临朝,诸侯即群至朝见,恭敬地求取典章规范来约束自己,这说明内乱过去之后,周成王终于莅临天下,成为诸侯众星拱月的中心人物了。出现这样的局面,诗人不能不感到兴奋。“龙旂阳阳”四句,以兴高采烈之辞,描述了成王朝见诸侯时的堂皇景象,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根据《左传》的说法,人君昭示“令德”,就是旗仗,车饰也都有讲究:“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左传·桓公二年》)。这样看来,诗中着意渲染天子诸侯的旗仗、马饰,就不仅仅是一种热烈场景的展现,更是对周家“令德”的由衷歌颂了。此诗开头所说的“曰求厥章”,也由此得到了体现:即使在旗仗、车饰上,也让诸侯大开眼界、见识了王朝礼仪的威风。适应着昭“令德”的需要,诗人对旗旌、鸾铃、车马之饰的描摹,连用“阳阳”“央央”“有鸧”(即“鸧鸧”的变体)等叠词,更加强了夸赞的色彩和音响效果。所以,写到这里,诗人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把笔赞叹“休有烈光”了。
自“率见昭考”以下为诗之第二层,接叙成王祭祀武王的情景。周代的政治以宗法制为中心,政权与族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祀祖宗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又是成王的父亲。周成王作为一代嗣王,莅政并朝见诸侯,其主要仪式之一,就是庙祭武王。“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一个“率”字说明,此次赶来朝见的诸侯,全部参加了祭祀活动。不过主祭者是成王,诸侯作为助祭,由周、召二公率领着,庄严地步入庙堂,开始了虔诚庄重的献祭仪式。当祭品供上之时,庙堂便响起一片祈祝之声:“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活得长久些,大概是世人共有的愿望。但周天子之祈求长寿,着眼点更在于长享天下。古人以为这天下本来是上天赐予的,所以想要“永保”,也必须祈求上天:“思皇多祜”——多多保佑了。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开头句句用韵,写到庙堂祈祝之辞,便无韵脚可求。这大概正如王国维所说,庙堂颂辞缓慢而凝重,且有钟声配合,故“其声缓而失韵之用”了。因此读这几句诗,人们须得想象,此刻已置身于庄严的庙堂,耳边振响着疏缓的钟声。然后才能体会到,这周成王是怀着怎样的虔诚,向祖宗神明,喃喃诉说着心中长享天下的贪婪愿望。最后三句是对王公诸侯的祝祈——他们既然来参加助祭,而且是王朝的“爪牙”和藩卫,当然也得让上天保佑他们安康“多福”,这样才能辅助天子坐稳江山。诗之结句“俾缉熙于纯嘏”,一变四言之体,化为六言长句。其效果在于使庄严的祷祝,于曲终延续为悠悠长声,在庙堂中继续萦绕。
此诗的好处,只在前半部分,堂堂皇皇,颇有情景如画之感。而后半部分无非是祝祷之套语,说不上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3][4]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诸侯助祭于武王庙之诗。先言其来朝,禀受法度,其车服之盛如此。”“(第二行前两句)此乃言王率诸侯以祭武王庙也。”“又言孝享以介眉寿而受多福,是皆诸侯助祭有以致之。使我得继而明之,以至于纯嘏也。盖归德于诸侯之辞,犹烈文之意也。”[1]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7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65-766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5-676
[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59-862
[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16-517
[6] 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