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东周风云三笑集
东周风云-鲁国篇12 孔子(上)——失意的救世者

东周风云-鲁国篇12 孔子(上)——失意的救世者

作者: e2a1bb8751ae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10:51 被阅读14次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祖先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汤武王子天乙。西周初年三监之乱后,为了延续殷商祭祀,分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启死后,兄终弟及,其弟微仲衍即位,微仲衍即为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孔父嘉得姓孔氏,孔父嘉是宋殇公时期的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孔父嘉因华督之乱殉难,子孙避祸奔鲁,传到叔梁纥一代,在陬邑定居,后来成为陬邑大夫,是鲁国著名的勇士。他在鲁襄公十年的偪阳之战中力托闸门,一战成名。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为他生下九个女儿却始终生不出儿子,小妾为他生下长子孟皮,因为孟皮身有残疾,是个跛子,在当时不宜立为继嗣。于是叔梁纥求娶颜家的女儿为妾。因为此时叔梁纥已经是个六十六岁的老人,颜氏征求三个女儿的意愿,长女和次女都不愿意,唯有年仅十五岁小女儿颜徵在愿意嫁给叔梁纥。由于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成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丘山居住而有身孕,故谓之“野合”。鲁襄公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因为生下时头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故取名为“丘”,因为是在尼丘山祷告而受孕生子,且为家中次子,故表字“仲尼”。

    尼山致祷

    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颜徵在失去庇护,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驱逐,于是颜徵在带着孟皮和孔子定居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七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也去世了。这一年,季氏族长季孙宿宴请都城内士一级贵族,孔子腰间系着丧孝的麻绳前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并对孔子说:“季氏宴请士人,不敢宴请你啊。”遭到阳虎蔑视的孔子无奈,只得悻悻而回。三月,鲁昭公去楚国朝见,途中经过郑国,郑简公慰劳昭公,孟孙貜作为副手,未能尽到相礼的职责;到达楚国,未能在楚国行郊劳礼时答礼。九月,鲁昭公从楚国回国。孟孙貜因自己不能辅助相礼而羞愧,于是潜心向精通礼仪的人学习礼仪。孟孙貜将要去世时,召集手下的家臣们说:“礼,犹如人的躯干,没有礼,就不能够立身。我听说有个人名叫孔丘,他是圣人的后代,家族在宋国灭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应当做宋国的国君,但他让位给了弟弟宋厉公。到了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做了三命的正卿而更加恭敬,他的鼎上雕刻的铭文说:‘一命而低头、二命而弯身、三命而弯腰。靠着墙快步走,也没有人敢把我欺侮。在这口鼎里煮稠粥,在这口鼎里熬稀饭,来糊我的口。’他就是这样的恭敬。臧孙纥有句话:‘圣人中具有完美德行的,如果没做国君,他的后代一定有闻名于世的人出现。’如今应当就应验在孔丘身上吧!我如果得以善终,一定把我的儿子阅与何忌托付给孔丘,让他们侍奉孔丘,向他学习礼仪,以安定他们的位置。”孟孙貜死后,继任孟氏族长的孟孙何忌与弟弟孟阅便向孔子学习礼仪。

    鲁昭公九年,孔子十九岁,迎娶了宋国亓官氏的女儿为妻。次年,亓官氏生子,此时正赶上鲁昭公赐鲤鱼给孔子,孔子十分高兴,便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后来,孔子做了管理仓库、官吏畜牧的小官,出库入库的东西称量得十分公平,饲养的牲畜肥壮繁多。也就从那时起,定下了孔子从政的决心。

    司职委吏

    孔子生性好学,学无常师,因此博学多闻。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了,在鲁国已经小有名气。这一年,齐国国君齐景公和相国晏婴出访鲁国,期间召见了年轻的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国小地僻而能够称霸西戎的问题。孔子回答道:“秦国虽小,但秦穆公志向远大;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政令正确得当。秦穆公不嫌弃奴隶出身、用五张黑羊皮换回来的百里奚,任命他作为秦国的大夫,而把国政全权交给他。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让他做霸主还显得小了。”这年是公元前522年,孔子一语成谶,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整整300年后,秦国真的兼并六国,统治了整个天下。齐景公对孔子的作答十分满意,孔子也因此给齐景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爆发三桓之乱,国君鲁昭公战败,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为鲁昭公仗义执言得罪了三桓,因此也随后来到齐国。而孔子之前已与齐景公结识,此时便受到齐景公的赏识。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的回答是:国君要尽国君的职责,臣子要尽臣子的职责,父亲要尽父亲的职责,儿子要尽儿子的职责,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政的关键则是节约钱粮,避免浪费。齐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相国晏婴劝谏道:“儒者滑稽擅辩,不可用律法来约束他;傲慢任性,不可作为臣下使用他;他崇尚丧礼,追求尽哀,不惜破败家产也要举行厚葬之礼,不可让这种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他到处游说求取官俸,不可用他来治理国家。上古大贤制订礼乐,周室衰败而礼乐残缺。如今孔丘极力推崇仪容服饰,繁琐礼节。这些繁文缛节恐怕几代人都没法学习完整,您打算用他的主张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适合作为引导普通百姓的方法。”后来齐景公便渐渐疏远了孔子;再后来齐国的大夫意欲加害孔子,孔子只好动身逃回鲁国。

    晏婴阻封

    出山为官

    回到鲁国后,孔子沉寂了几年,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练,对于人生的问题有了比较明澈的认识,加之兴办私学,弟子众多,在社会上也有了名气。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家臣阳虎僭越擅权,囚禁了新任家主季孙斯,控制了季氏家族从而把持了鲁国的朝政。阳虎本人自知没有家族背景,没有深厚的根基,而他意欲剿除三桓家族,因此他看中了孔子的名气和才学,也知道他反对三桓专权,更为了拉拢人心,于是他希望孔子出山,成为自己铲除三桓的帮手。然而,孔子却对阳虎避而不见,因为孔子既反对政令出于大夫,更加反对家臣执掌国命;并且,阳虎早在三十年前,就和孔子结下了梁子,孔子当然讨厌阳虎,不愿见他。不达目的的阳虎心生一计:他知道孔子爱吃烤乳猪,便赠送给孔子一头小猪。按照礼节,孔子应当拜谢还礼。他知道孔子一定会专挑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前往回礼,这样既不失礼又避免了见面。于是他故意离开府邸,在孔子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他,果然见到了孔子,并且拿出精心的准备了一番言辞劝说孔子出山。

    阳虎说:“把自己的本领掩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这算得上是仁吗?”然后自顾自地回答道:“算不上是仁吧。那么喜欢从政却又屡次错失时机,算得上智吗?”没等孔子回答,又自己回答道:“算不上智吧。时光流逝,年岁可不等人啊!”阳虎的言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最后这句话可是击中了孔子的痛处,因为这年孔子已经四十八岁了。最终孔子只得答应了阳虎的请求,出山做官。

    鲁定公八年,阳虎谋划铲除三桓,事泄失败,出奔齐国,挑唆齐鲁开战。齐景公听从大夫鲍国建议,逮捕阳虎。最终阳虎流亡晋国,辅佐赵氏,成为大夫赵鞅的家臣。孔子则得到鲁定公的重用,出任鲁国司空治理鲁国。

    鲁定公十年,因为阳虎出奔,鲁国与齐国言归于好。齐国大夫黎鉏恐怕鲁国任用孔子治国,鲁国大治则早晚会危及齐国。便建议齐景公邀请鲁国举行会盟,会盟的地点在夷人聚居的夹谷。齐国此时大概已经征服夷人,打算在会盟时炫耀武力以威慑鲁国。当年夏季,鲁定公准备好随行车辆,毫无戒备地去赴会。当时兼任相礼的孔子则向鲁定公建言:“我听说,做文事一定要有武备,做武事也相应要有一定的文备。古时候诸侯离开国境,必定有文武两方面的官员共同随从,所以请求让左右司马相随前往。”定公同意了,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双方完成外交礼仪后,齐国外交官员请求齐景公演奏四方的乐曲,随后莱夷的舞者头戴羽毛冠,手持盾、矛、戟、剑等武器,喧闹着拥上祭坛,对着鲁定公猛力挥舞,大有敌意。孔子看了,快步走上祭坛,面无惧色大声斥责道:“我们两国国君友好会晤,怎么在这里演奏起夷狄的乐曲了?请贵国有司命令他们退下!”莱夷人没有离开,而是扭过头看着齐景公和晏婴的脸色。齐景公内心羞愧不安,尴尬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开。自知用武力无法威慑鲁国,便打算侮辱戏弄鲁定公一番。于是过了一会儿,齐国官员再次请示演奏齐国宫中的乐曲。这时,一群杂耍艺人和侏儒相互戏谑而来,在鲁定公面前肆意打闹。孔子再次起身登上祭坛,义正辞严的说道:“普通百姓在此迷惑诸侯,论罪应当诛杀!”随即呼喊鲁国句须,乐颀二将,将为首的杂耍艺人腰斩两段,身首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知道自己首先失礼,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国后十分不安,斥责出主意的黎鉏:“鲁国用君子的道德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却用夷狄的做法来教导我,让我得罪了鲁侯,现在怎么办?”齐国群臣商量的结果是,把侵夺鲁国的郓城、汶阳之田、龟阴之田归还鲁国,以表示谢罪。

    夹谷会齐

    由于在夹谷会盟中,孔子挽回了鲁国的尊严,得到鲁定公的信任。于定公十一年升任大司寇,代理鲁国宰相。上任七天后,就诛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少正是官职,卯是他的名字,即官居少正,名叫卯的大夫。《左传》未见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诛杀了少正卯,但没有提及具体的原因。《荀子·宥坐》中记载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具体原因,孔子认为少正卯是“小人中的枭雄”,身上有五中恶劣的品质,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即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跟从非正统的思想并加以传播。孔子用这五条罪状,以乱政的罪名诛杀了他。此事众所纷纭,真假难辨,是不是孔子所杀、杀他的真正原因都不得而知。也有记载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兴办私学,教导学生。因为少正卯的课教导弟子如何迅速功成名就,颇有些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在社会上大受追捧,导致孔子这边的学生都被吸引过去了,只有颜回无动于衷。当然,我个人认为已经快五十岁的孔子不会这样心胸狭隘,不会因为学术上的竞争或者私仇而对人痛下杀手。少正卯遭到诛杀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他的内心没有底线,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试想,这样的思想如果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无疑将流毒无穷,事实上战国时代不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吗,如果春秋时代在孔子眼里还是世风日下,礼坏乐崩,那后来的战国时代就可以说是道德沦丧了。少正卯这种思想必定是主张克己复礼的孔子万万不能接受的,诛杀少正卯的目的在于端正人心。三个月后,鲁国大治,卖猪羊的商人没有弄虚作假哄抬物价的;男人女人自觉分路而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的客商到达城邑无需向管事的官员送礼恳求,就能得到满意的照料,使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诛杀少正卯

    半途而废

    早在鲁昭公十二年,季氏费邑邑宰南蒯以费邑背叛季氏;鲁定公十一年,叔氏郈邑马正侯犯以郈邑背叛叔氏,给两家大夫造成重大损失。鲁定公十二年,一直反对国政出于大夫的孔子不失时机地向鲁定公建言:“大臣不能私藏武器,大夫的食邑不能有高于一丈、长于三百丈的城墙。”于是让自己的弟子子路担任季氏家宰,打算拆毁三桓家族采邑的城墙,即隳三都行动。三桓家族的采邑,即季氏的费邑、孟氏的郕邑和叔氏的郈邑,在三家的多年苦心经营下,已经达到大都市的规模。吃到家臣叛变苦果的季氏、叔氏两家认同仲由谋划,决心配合行动。而季氏的家臣、费邑邑宰公山不狃坚决抵抗,联合同样不得志的叔孙辄率领费邑人侵袭国都曲阜,鲁定公与季孙斯、叔孙州仇、孟孙何忌三人进入季氏府邸,登上季武子季孙宿所筑的高台。费邑人暂时无法攻下,但箭矢已经射到鲁定公的身边,情形十分危急。鲁国大夫句须、乐颀下台反击,费邑人战败,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孟氏郕邑邑宰公敛处父颇有胆识才干,且忠于孟氏,并无反叛举动,因此孟氏不愿白白拆毁城墙,让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公敛处父也向孟孙何忌建言,郕邑是鲁国北面防御齐国的门户,拆毁城墙则北面门户大开,于公对国家不利,并且郕邑是叔氏的保障,于私是叔氏的兵源与税收来源。因此孟孙何忌没有拆掉郕邑的城墙。当年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军包围郕邑,郕邑城坚墙高,因此没有攻克。看到国君如此猛烈的进攻,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不免生出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之感,没有坚固城墙的防御,自己也将是待宰的羔羊。并且,两家也看清了孔子的政治意图,随即撤去了包围郕邑的军队,也不再配合拆毁城墙,孔子的隳三都就这样失败了。

    孔子堕三都

    鲁国的社会和谐了,国力、经济逐渐强大起来,这给无疑近邻齐国造成不小的压力。齐国人认为如果孔子继续执掌鲁国国政,那么鲁国必定会称霸中原,齐国距离鲁国最近将最先被兼并。于是齐国施了一出美人计,挑选了八十名美女,教她们舞蹈乐曲,然后用华丽的服饰包装,送往鲁国。结果鲁国君臣果然中计,终日欣赏美女歌舞,流连于善舞的长袖之间,拜倒在石榴裙之下,连政事也懒于过问了。孔子对此深感失望,与季氏的关系出现裂痕,耿直的子路对孔子说:“老师可以到别处去了。”孔子不愿半途而废,回答道:“鲁国今天要举行郊祭,如果祭祀后把祭肉分给我,那么我还可以留下。”而最终季氏按照惯例把祭肉分给鲁国各位大夫,却唯独没送给孔子,这说明季氏不愿在任用孔子了。不得已,孔子辞去官职,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到别国去宣传自己的观点,践行自己的主张。临行前,鲁国的师己前来送行,孔子失落的吟唱道:“那些妇人的口舌,可以轻易把大臣赶走;那些妇人的谒见,可以让国家沦亡。优哉游哉,我就这样度此一生吧!”师己回去后,向季氏如实汇报,季孙斯喟然长叹:“先生是怪罪我接受了齐国那些乐女的缘故啊!”

    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开始了,这一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周风云-鲁国篇12 孔子(上)——失意的救世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he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