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番能所,六义安立,粗得其意。于中且言“所说即是定散”等者,为定散即十六观门,为二善及十六观门?
“根据第三番问答所开显三番能所的意义,当中有六义差别,安立定散之义,这个我大略知道了”。“于中”,就是说在“条录义门”的六个条目当中,第四个条目说到了,“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针对这句话有疑问,“定散二善、十六观门”是表达什么意思呢?是说定散就是十六观门吗?还是说定散二善再加上十六观门呢?
这个问也是应当的,因为看到这里难免会起疑惑,他主要问的是定散二善和十六观门的关系。按照他的理解,是有两种关系,第一就是“同”,就是定散二善也就是十六观门。第二是“异”,就是定散二善再加上十六观门。
我们看下面的回答。
答:此言亦容自他二义。
这里祖师列出定散二善、十六观门,这个名词也容许含有自他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个“亦”是相对于前面说的“三重六义”,三番能所、六门差别。也就是说,这些条目包含了诸师的“三重能所”和“六义定散”,也包含了宗祖自身所立的自力、佛力、愿力这三重,共有六门意义。这是就大的方面来说的。这当中的第四条目下所讲的“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也和整个“三重六义”一样,也可以包含自他两种不同的意义。
“容”就是容纳,就是在这些条目当中,自他都可以按照条目来发挥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些条目之间是共通的。像“序题门”里面立“要门、弘愿”,这就不能容他的意思,这是自家的意思。但是,“定散二善”这个名目是共通的,“十六观门”这个名目也是共通的,包括前面讲的“能请所请、能说所说、能为所为”,这些都是共通的。
之所以要立共通的名目,是要建立一个讨论的平台。因为这一门的料简,主要是显示自他对定散的不同理解。就像唱戏一样,大家共同来到这个平台上唱戏,角色都要拉进来,光有正派人物没有反面人物,这个戏怎么唱呢?所以,这里的条目等于是搭建一个共同平台。
那么,怎样的自他二义呢?
若诸师意,定散二善:十六观门,定善一门;三福净业,为散善门(此约行门)。
“诸师意”,定散二善不是十六观门,但也不是定散二善再加上十六观门,它们互相之间有交错的关系。诸师将整个十六观门称为“定善一门”;在十六观门之外,也就是在定善门之外另立一门,就是三福净业为“散善门”。如果用加减法来形容,可以说是三福净业散善门,再加上十六观门定善门,这两个合起来称为“定散二善”。
打个括号,说是“此约行门”。这里还不是很好理解,试着跟大家讨论。前面讲三福净业,其实九品也是从三福净业当中开出来的,但是九品作为三辈观,它属于“观门”,是十六观门当中“定善”的意思。所以,这里讲的“三福净业”是单独作为“散善门”,作为“行门”。
另一重含义,就是合着前面,从远一点来说。“诸师意”就是福观,修行的时候,这两个都是必须的,就是十六观门的定善,再加三福净业的散善。如果只修一个,那叫“单轮只翼”,不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诸师对定善散善的认识,都把它们看作行门所必须的。
若依自义,二善行门,十六观门。十六观中,十三定门,三观散门(云云)。
“自义”与“诸师意”不一样。
我们先看“十六观中,十三定门,三观散门”,这“三观散门”就不约行门。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十六观的观门,十六观中分为“十三定门”和“三观散门”,那和上面诸师所讲的“三福净业,为散善门”不一样,它打了个括号说“此约行门”。善导大师讲的行门在哪儿呢?“二善行门”,“二善”就是定善和散善。所以要注意,他不是说三观是行门,而说“三观散门”是观门。
这里专门的名词,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在《楷定记》的解释当中,有“行门”与“观门”,我理解得也不透彻。大约来讲,“行门”就是直接以行法为体求往生。比如“二善行门”,就是直接以“二善”的行法为体求往生,以二善为本钱,以这个达到往生,这叫作二善作为行门。
什么叫观门呢?
“观门”说的是一种教门。所谓“观”,就是示佛力观,示佛力所成就之观。虽然说摄受定机,摄受散机,但它是“定散随机”,不是要求你一定要修定善和福业,然后以这个去往生;而是定散随机都入观门,入观门之后转入念佛达到往生。就好像善导大师说的“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所以,“十六观门”是讲教门。“教”是能诠,“行”是所诠。这十六观门之教是诠表念佛之行的。也就是说,在二善作为行门的时候,是站在韦提希夫人能请的这个位置上,是表示自力这一重的。“十六观门”的“观”是释迦牟尼佛讲出来的,他是在“定善示观缘”之后开始讲的,所以“十六观”是佛力观;这种佛力观的意思是导入念佛,就是要指向愿力。
所以,这“二善”跟“十六观”的意思,如果从行体来讲,二善就是定善和散善,那十六观里不还是定善和散善吗?从行体来讲是一样的。
但是对“二善”和“十六观”的理解、行为、做法、作用就不一样了:“二善”作为行门,是韦提能请自力这一重;十六观作为观门,是释迦如来所开显佛力这一重。
现在很多人其实还是在自力这一重,就是修行定善、散善求往生,他还是在最初的行门这个立场上,还是带自力成分,这样往生是不定的,可以讲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了解了释迦牟尼佛定善示观的意义,而入观门的话,虽然还在做着定善、散善这样的行业,但是这不一样,这是能往生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开示《观经》,从行门导入观门,由观门归入弘愿,这就非常清楚。
“十六观门”大分两门,就是“定门”和“散门”。不管是从定还是从散,都可以入观门之教,然后归入念佛之行,达到往生。
恭录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1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