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什么能够让我们在直面现实的残酷和真相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呢?
我会回答:那就是读书。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张图片,特别有意思。大概就是有一个人站在一堆和他差不多高的书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世界一片黑暗、乌烟瘴气的样子。
但是一旦当他读的书累积超过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世界就是一片光明,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简直就像是人间天堂。
看完这张图,我感想颇多,也许从那一刻起,读书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从小就酷爱读书的人,在他中学毕业之后,就开始看金庸的小说,后面也陆陆续续一直没有中断过。
如今这个已经年过半百的男人,每天都过得乐呵乐呵的。是小说滋养了他的灵魂,浸染了他的气质,很多时候我甚至看不出他的心里面有什么样复杂的心思,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正直、简单,非常纯粹的状态。
我想这就是返璞归真,就像道家一样,大道至简。
我们现代人,步履都太匆忙了,生活节奏也太快了,我们把很多简单的事情都想的非常的复杂了。
其实很多东西真的是要慢慢慢下来,才能慢品读和品味的。
书籍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的名言警句,但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那样的心思,静下心来安静的读一本好书。
很多时候,我们汲汲然忙着赚钱,就算看书,也像囫囵吞枣似的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然后就将看过的书,束之高阁了。
但古人们读书可不是单单的读一遍,他们读书可是要背下来的!
能背才叫读,真正的读出来背下来并且抄写下来。
反思我们现代出版业如此的发达,书籍早已不是王公将相,王侯贵族们才能拥有它们。
就连普普通通的你我,也能看到浩如烟海的书籍。
而且他们就像《查令十字街84》的作者海莲·汉芙描述的那样:
这是一个如此荒诞的世界:这些如此精美的书籍,居然只需要花区区一张电影票钱的价格就能够买到。
《查令十字街84号》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多爱书之人的朝圣之地呢?我想是因为作者海莲·汉芙知道该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的。
是的,那些书当然是非常有名的经典名著,甚至是古文,他们看似深奥且晦涩难懂,但当你真正理解其中哪怕三分之一的道理,都感觉自己如醍醐灌顶般接受了灵魂的洗礼,甚至感觉自己的命运,也被那某本书籍不经意的改变了。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这也让我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她在自己的散文集里面曾经说道,在她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本《红楼梦》,从此便爱上了文字,并且发誓今生今世都要以文字为伍,并且同生共死!
是呀,读书是三毛人生中最亮的那北极星,因为读书照亮了她曾经干涸、封闭的内心。
也是书籍,是那些经典,让她如撒哈拉沙漠里的一棵枯萎的小草,接受了甘霖的滋润,从此,那颗文学的种子,茁壮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永远的传奇女作家。
今天如果还有人问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或许三毛的这段话能够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