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聚焦观中国看天下社会热点
【艾玛评论】香港的高考状元怎么选?

【艾玛评论】香港的高考状元怎么选?

作者: 艾玛_沈 | 来源:发表于2017-07-16 00:30 被阅读2141次

* 如果你懒得读全文,这里是总概括:

-- 香港新一届六位高考状元,全部选择攻读医科。香港学生偏科严重。

-- 港大取消了两门基础学科作为主修科,高校如此偏重市场性和实用性,令人惊讶。

-- 对专业人士的偏好,根源于殖民时期的阶层上升史,成为整个城市的价值观。

-- 香港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就业环境的畸形,使得大学毕业生涌进了少数几个产业,这又进一步恶化了产业不均衡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 在此背景下,政府继续依赖市场这“看不见的手”是否依旧可行?

7月12日,香港文凭试DSE(类似于大陆高考)放榜。本年度有6位同学获得了7科5**的好成绩,成为了新一届高考状元。这6位状元,3男3女,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无论男女都选择了攻读医科。

接受传媒采访时,这几位状元纷纷表示:“因为母亲曾患病,希望有能力帮助人”、“希望因为我的存在,帮到世界一点点”,“工作富有挑战性,希望能帮到病人”、“想要协助患病儿童尽快回复”、“社会上有很多很惨的人”、“医生职业有意义且伟大”。

图片来自香港《经济日报》

这些愿望听起来很感人,很鸡汤。

事实上,过去五年的高考,有41位状元留港升学,其中过半数选择了医科,其他的也多数选了商科。最夸张的是,两年前的高考出了11位状元,这11位都选择了医科。

1. 香港医科生收入是其他各科平均的三倍

学医需要先读6年学位,再加1年实习,7年以后,才能获聘为驻院医生。但毕业之后就能得到每月5万港币的薪水(下图仅为2015年的数据)。因医生短缺,有的公立医院为了吸引人才,甚至表示,30岁的驻院医生就可以拿到7万元的薪金。若任职私家医院或诊所医生,薪金就更高了。对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每月仅仅一万多港币的收入,就可以理解状元们的选择了。

尽管医生不是最高薪职业,不如投资银行家,不如一夜暴富的科技巨子,但却是最稳定、不受周期性影响的高薪职业。

在大陆,医生一样要接受长时间培养,明面上的收入却非常低。患者多,压力大,医患关系撕裂,医生的社会地位逐年下降。在香港,医生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仁心仁术值得尊敬。很多政府高官都有医学背景。

大学选专业,犹如买了四五年后才能行权的期权。当年因为科网股神话纷纷选读电脑工程,结果一毕业就遇到泡沫爆破,找不到工作,教训犹在耳边。世界变化太快,四五年后会如何,太难把握。还是医科最有保障,不仅能医人,还能自医。

图片来自Moneyhero,数据更新至2015年6月

每年高考状元们的选科状况都被媒体热炒,因为他们是整个香港高校招生的一个缩影。除了医科以外,法律、精算、商科、建筑测量等都是热门之选。而文史哲、理科、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艺术等基础学科则少人问津,录取的对象都是第四志愿以及以下的考生,属于冷门课程。

昨天,有个90后小妹妹来找我咨询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她香港科技大学社科类毕业,又去英国读了硕士,目前在英国BBC工作。她觉得传媒收入太低,想转去收入更高的金融行业。她打算再读一个金融学的硕士学位,并开始考CFA牌照。我觉得有些遗憾,多少人梦想就是能进BBC,而且做新闻是多么崇高和有趣的事情。但人各有志。

2. 港大取消了两门基础学科作为主修科

今年五月,香港大学更因为报读人太少,而取消了2018/2019学年的天文学及数学及物理学作为主修科。高等教育如此偏重市场性和实用性,在全世界的其他地区都较为少见。

大学应该是一个追求多元化知识、开阔眼界、构建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教育场所,不应只是教授过于实用的技能。无论是牛津、剑桥、哈佛还是耶鲁,都极为重视本科生的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强调学生要知识广博、善于思辨、观点独特。而培养这样的学生,前提是需要广博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哈佛大学,要求部分专业的本科生,前两年必须在艺术、科学、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都要有必修课程。美国的大学大多数都不设法律和医学的本科课程,常春藤名校也大多没有商科的本科课程,相反文理科和社会科学则占据众多科系。

如今,作为香港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居然决定取消如此重要的两门基础学科作为主修课程,这远远违背了高等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功能。作为校友的艾玛,对此也觉得异常汗颜和无奈。

曾经毕业于港大天文系的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愤怒地说:“港大同其他学校不同,她作为一间多元化的大学,教的课程应该要多元化。如果某些学科可以因为学生少就取消,那不如直接开办炒股学院算啦!”

图片来自pixabay免费资源

不仅在本科阶段,这些高考状元等优秀学子们不愿投身于基础学科,香港高校基础学科的研究项目也主要依赖于外来研究生来港深造。以致这些年,大量中国大陆学生来香港攻读研究性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某些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的研究生院,中国大陆学生甚至超过了70%。这引起又一场的陆港矛盾。香港本地学生看到数量众多的大陆学生,便认定大陆学生抢走了他们的学额,殊不知一直是他们自己弃之如敝履。

3. 对专业人士的偏好,根源在于殖民时期的阶层上升历史

香港人如此偏爱医生、律师、精算师、建筑师等专业职位,根源在于英国殖民时代的阶层上升史。

当时华人上升通道狭窄,很难跻身上流社会。华人精英们大多以专业人士的身份服务于洋人。他们纷纷成为了医生、律师、建筑师、会计师、工程师和教师等角色。与其他华人相比,他们有着丰厚的收入和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底层华人便以精英们为蓝本努力培养子女。

回归以后,这批精英就成了香港政府搭建政务管理系统的基石。曾经的专业人士步入了政坛,成为了高级官员及政治名流。如贫苦小贩家庭出生的律师黄仁龙,后来担任了律政司司长;如测量师出身的梁振英,后来当了行政长官;如商科出身的梁锦松,担任了财政司司长等等。

“成为专业人士”似乎成了阶级上升的最确定的通道,这一认知早已成了整个城市的价值观,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融入了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学子们自幼受到的各方教诲中。

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前大律师林作分享自己当初在律师行的感受。他认为大多数同行并不是对法律真得热爱,而是对地位身份和其他香港人的看法有关。“他觉得做到(律师)就是威(威风),所以他想做。” 他还在facebook上留言说:“只懂得选择做律师和医生的人,也只是思想狭隘的读书机器,难有大的成就。期待尖子懂得跳出框框,对社会真正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影响而不只是自慰式(masturbatory)地埋头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世界里。”

香港讨论区里,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孩子今年没能考好,正商量着把自家的房子卖掉,送孩子去英国读法律。“毕竟孩子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听着这话有些心酸。

图片来自pixabay免费资源

4. 产业结构单一与高校的实用主义形成了恶性循环

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专业性和实用性,正在给香港的未来带来更多的隐患。

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仁良曾说,“大学毕业生,包括很多理工科毕业生,都热衷于金融业工作,既是对人才的浪费,也凸显了其它行业发展机会缺乏的无奈”。

香港的产业结构过于集中,以金融业、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国际贸易为主,制造业和创新科技业等非常薄弱。虽然过往政府也一直努力发展多元化产业,满足港人创业、投资、经营和就业的需要。但产业结构调整受众多因素影响,也不是一日之功。这几年来,收效甚微。

香港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就业环境的畸形,使得大学毕业生涌进了少数几个产业,这又进一步恶化了产业不均衡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自港英政府提出“积极不干预”政策开始,到曾荫权提出的“大市场、小政府”,再到梁振英曾提出政府的“适度有为”,香港政府的经济政策其实一向信奉市场主导,与新加坡、韩国、中国大陆相比,对市场的引导力度实际上非常小。

尤其是中国大陆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对比下,香港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在是落后太多。创新科技产业风险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适合中小企业自己搏斗。香港缺少科研技术人才和相关的支援产业,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产业结构积劳成疾,高校选科偏科严重的情况下,政府继续依赖市场这“看不见的手”是否依旧可行?而对那些根据钱途来决定志向的高材生们,产业转型过于遥远和模糊。如何引导以后的孩子们树立“个人志趣才是职业成功起点”的道理,应该从基层教育开始培育起。

虽任重且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身边!

图片来自pixabay免费资源

其他人气文章:

我的香港记忆|一个元朗,两种香港——北女南嫁14年

一个屋檐,两位母亲——香港的菲人生活概况

减少开支的两个诀窍

一人理财已是不易,婚后两人怎么办?

技术革新下,你还能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f2dbf9c0862:做醫生還是很好的,有錢途啊!
  • dc895ef5ca5b:香港不知脑袋子进去多少粒沙子?好子为之?
  • 6591035974b2:LZ每个留言都回答了,真心尽职尽责,不过没必要勉强自己
    艾玛_沈:@1763724946 哈哈。谢谢你耐心地读完和体谅。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写字。看到大家回复那么多,有些受宠若惊。回复留言,与多个不同的灵魂交流,也是一件趣事。暂时还不觉得有压力。再次感谢!
  • 好名zhen难起:要是以后人工智能代替了这几个实用性职业,香港,或为最大臭港!
    好名zhen难起: @好名zhen难起 不过和百度上说的好像不太一样。。
    好名zhen难起: @艾瑪_沈 哈哈,长见识了
    艾玛_沈:@好名zhen难起 哈哈。香港之所以叫香港,是因为当年这个小岛上盛产沉香树。可惜现在也找不到几棵了。希望到时候香港能找到一条适合他发展的路。
  • 白玉山:没上过大学的
    白玉山: @艾瑪_沈 你读的书太多了。
    白玉山: @艾瑪_沈 😀😀
    艾玛_沈:@白玉山 行行出状元。上大学不代表什么。现在不提倡“工匠精神”吗?只要努力、坚持和用心去做,有没有文凭,有什么打紧?!
  • 56362a9605fa:科技业收入受大势影响, 律师说实话不是人人喜欢的行当, 而医生, 那可是旱涝保收, 受人尊敬的职业啊, 换了我也想在香港当医生, 说个最现实的原因, 只要这人吃饱穿暖, 房子都可以不要, 可是一旦有了病没人敢不治.
    艾玛_沈:是的。所以很多精英才会选择当医生。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太聪明。可是他们仅仅是一个个聪明的个体。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希望这些聪明人能够从事对人类和社会更有贡献的事情。
  • 那哈胖胖:看到了另一面,谢谢!
    艾玛_沈:谢谢耐心地阅读!请多指教!
  • 那哈胖胖:我是大陆一个小医生,我的工作就很机械化,枯燥乏味,就像一台机器一样一天不停地转。
    艾玛_沈:其实很多工作都是如此,做久了枯燥乏味。所以,现在鼓励斜杠。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第二职业生涯,尤其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我也正在做这个尝试。
  • 拂晓车站j:现在大学的义务是教育还是获益,我真不懂。
    艾玛_沈:我觉得,不同的院校侧重点不同。重点综合性大学应该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长远的人才培育。因为实用性不强,所以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政策和资源应该有所倾向。而实用性的课程交给其他院校去培养。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三体》?我很喜欢这套科幻小说。人类文明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科学的薄弱。
  • d787265b0702:多写点香港的东西,我觉得香港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艾玛_沈:@JANENEE 谢谢!我会加油的!
  • 三俗哥:香港弹丸之地,是以金融行业和港口掘起的,当然以实用性专业据首,难道都学物理化学,然后找不到工作?观点太片面,没有说服力!
    艾玛_沈:@三俗哥 这个要看香港这个城市的定位。如果香港只是作为普通一个小城市,那无所谓。但是如果依旧想维持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就必须有国际大都市的高度和视野。我想,没有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最高等综合类院校只教授实用类课程的。最好的综合类院校和普通的大专院校应该有侧重点的区分。而且如果一个城市所有的精英们都只做专业类实用性的事务,缺少理论和基础研究,就没有长远的未来。
  • 酒言醉语:个人觉得这不是殖民地时期的问题,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外国包括香港,律师医生都是高收入人群,这没什么,反正不是这几个职业收入高,也会是别的收入高,总有几个职业走在前边,这真的没什么。
    大陆状元都学啥了?金融,法律,医学,经济管理么,但是很多人毕业后又都干啥了,出国了,考公务员了,这又怎么说呢?真的不能太片面
    艾玛_沈:@酒瑶饭袋 谢谢!很多时候一个人思考容易走极端,欢迎大家一起多讨论。
    酒言醉语: @艾瑪_沈 跟你探讨很愉快
    艾玛_沈:@酒瑶饭袋 您说的也对。个人认为,其他地方的确也重视专业人士,香港却是尤其严重。这是量和质的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用主义在大陆也很厉害,但个人觉得,原因却不太相同。香港是由于产业结构极其不均衡,带来就业市场的不均衡,加上一些历史原因。而大陆,则是因为贫富差距极速拉开,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个人浅见,大家一起探讨。谢谢支持!
  • 85c0aef8eddb:内地的大学倒是注重基础性,结果是一大群毕业生一点实用的技能都没有,也找不到工作
    艾玛_沈:@宋何如 要找到实用性和基础性的平衡点,不容易啊!
  • 29d9cb2587ea:文章分析很透彻。好!还有一点我说是香港人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固步自封。如繁体字,内地早就繁改简了。同样抄一篇课文。简体要快得多。本人无意中听到两初小学生抱怨繁体字难写,格子里写不下费时耗精力。阅读书源少(内地好多书有的字不认识,有的怕简繁混淆不敢看)这不是折磨小孩吗?全世界多少人在学中文。人家是选择你的繁体还是简体。如果香港还是不肯改革的话可不把计算机扔掉照旧去拨拉你的算盘珠子去?
    Figo_OU:@Jaydenwu 赞成
    Jaydenwu:@惠方 主要是文化差異,被英國殖民了那麼久。肯定思想比較自由和多元,我在香港很多年了,內地人來港不文明現象導致他們對中國,甚至身分認同都有所懷疑和不認同。至於繁體字是該地的文化特點,兩地的環境不同,不能以偏概全。
    艾玛_沈:@惠方 所以说要发展,政府的角色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弱小。
  • a377e4a8d9b6:活着得向前(钱)看
    艾玛_沈:@淡墨心香 说得好!
  • 叶知行:倒不觉得香港落后,只是更接近现实。曾经我也是学校的牺牲品,医学院校中的文科专业,不伦不类,一切只为了拿地,只为了学校评估,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性大学。
    艾玛_沈:@叶知行 “落后”是标题党: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学校商业化运作的确祸害很多学子。社会整体氛围如此焦躁物欲,学校功不可没。
    叶知行:@叶知行 学医毁一生,入行需谨慎!
    叶知行:在广州,医学院校报考的高分人数越来越少,香港高分的读医,大陆高分低分都不想读医。现在儿科改革,不得不打出免学费,高奖学金,出国交流等等来吸引高分考生,大概是比较适合寒门学子的,虽然出来还得受规培等鬼政策的煎熬,紧绷的医患关系中弱势欺负,动不动被病人刀砍殴打的生命风险。套用俗语,鬼叫你穷啊。
  • 四哥哥:说得真好,虽然没有经历过,倒是让我了解了不少现状。
    艾玛_沈:@四哥哥 谢谢表扬。:pray:

本文标题:【艾玛评论】香港的高考状元怎么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aa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