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对这一章的理解,历来有两义。一种认为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指的是两种人,最好的,是好仁的人,因为“无以尚之”,没有人超过他,他对仁的喜好是无以复加的;恶不仁的人,他去行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临加在自己身上。这样说,颇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意思。
另一种理解,是一种人,是个仁人,他喜爱仁,并且厌恶不仁。他对仁的喜爱,没有什么能超过他了,他恶不仁,并不是憎恨不仁的人,这和“仁者爱人”的理念相悖,他在恶不仁的方面,是想通过自己行仁,让不仁的人能去恶成仁,成为仁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的表现。
照此理解,孔子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孔子对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环境有点失望,他说没看到好仁、恶不仁这样的人。第二层,他表达了这样的仁者的表现:好仁,无以复加,恶不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第三层,仁者这么少,难道是成为仁者难吗?其实不难。他说,我没有看到过肯花一天时间来行仁的人,有想成为仁者,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吗?没有。据此,孔子认为成这仁者并不难,仁者少,只是他当时的社会环境“礼崩乐坏”,导致很多人并不愿付出努力,去成为一个仁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