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鲁迅(他没说过这句话)
最近,越来越多的网友/乘客/用户/老百姓,表示叫车越来越难、叫到的车越来越贵,然后开始埋怨滴滴不古、垄断、加的调度费都进了滴滴的腰包,一度在互联网上带了一波节奏——滴滴一下,马上加价。
近日,滴滴官方表示暂时取消出租车调度费,以减少因为春运期间本身供不应求和价格因素带来的体验问题。
然而,取消了调度费你就能叫到车了么?
一、供需不平衡
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之前在知乎标注出了司机在线数下降25%,订单量上涨了30%。这是一种供需不平衡的体现,供需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用车高峰期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引入调度费就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杠杆——乘客端用户多,那就给司机端更多的好处刺激他们接单。这种杠杆逻辑看上去也很合理。
图为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发表于知乎的图片这种解决方案初衷是好的、也是对的,可惜在线叫车是个双边市场,单单取悦一边是不协调的,容易打破动态平衡。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说回来,取消调度费就能改变这种供需关系了么?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网约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要求专快车必须是京籍、京牌,顺风车也要是京牌。且不说这个让专快车司机职业化的“细则”对所谓的「共享经济」有多大的推送作用(这个可以以后再单开一篇进行讨论),但是“细则”一经正式生效,想必在线司机会更少。真的到那时候该怎么办?供需更加的不平衡,势必会有更多的订单进入出租车司机客户端,那时候出租车司机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将更大。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取消调度费就能打到车了?我不信。
对于主动权更大、选择权更大,但是不能增加调度费这样的「话语权」,试问谁愿意。如果是我,我会跳出平台,选择传统接单模式,至少不用让滴滴抽成。
所以,不管政府要不要提高网约车准入门槛,网约车双边不平等、不平衡并不是调度费这个初级杠杆能撬动的。取消调度费,也并不能提高叫车成功率。
二、网约车是个双边市场
前文有提到,网约车是个双边市场。市场的左右两边是营运司机和乘客。
营运司机端。的确,出租车端是接单制,司机可以选择接哪个单、不接哪个单。再结合上文所说的供需关系,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个出租车司机,要接个5公里左右路程的乘客,我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调度费更高、道路更畅通的单去接呢?而且假如我知道你肯定会涨价,那在你没涨价的时候,我凭啥第一时间接单呢?献爱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挣的少,工作累,司机也不例外。那我既然挣得这么少、工作这么累,我要挑单为什么不行。所有行业都在追求高客单价,凭啥你们追求就是创造利润,我追求就不行呢?我按着你的手加价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有错么?
上面是我询问过一些司机(包括出租车和专快车),他们给我的一些反馈。还有一部分是我换位之后给司机师傅们做的辩解。单单从司机的角度上来说,有什么错么?我觉得并没有(不要说服务行业就是这样,干了这行就得第一时间接单。这就和说如果我不扔垃圾,环卫工人们就失业是一样的)。
乘客端。作为一个乘客,或者是网约车用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发起一个订单,就能有司机接单,且不需要动态加价或者调度费(司机素质高低、安全与否的诉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走到楼下的时候车已经到了,而且能走一个既不堵车又不绕路的路线。这也无可厚非,就算太理想化了,也可以去掉后面的几个理想化的描述。
双边矛盾。这是个双边市场,那自然而然就会有双边矛盾,即乘客端希望车好叫、价格低的诉求与司机端希望订单好、价格高的心理之间的矛盾。目前看来,这个矛盾比较尖锐,为什么之前没凸显这个矛盾呢?因为在双边的中间,有个平台方,它通过补贴(烧钱)既取悦乘客、又拉拢司机,导致这个矛盾没有被发现,双边都处在「其乐融融」地薅平台羊毛的蜜月期而已。
三、平台的为难
滴滴作为平台,也有它的难处。交通拥堵也怪它,叫不到车也怪它、调度费还怪它。感性的讲,我是相信2000亿估值的滴滴对车辆调度做出了正向的贡献,但是并不够。作为平台,撮合买卖双方、促成交易是其天职,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滴滴所做的更多的和传统出租车公司做的类似,传统出租车公司就是负责日常出租车的运营,定期收「份子钱」,至于出租车在哪开、开去哪并没有人关心。滴滴所做的是给司机推送订单、抽成,加调度费把司机留在平台而已。
当然,滴滴毕竟是个公司,要盈利、要对投资人负责、要对资本市场负责,但这些作为用户或者乘客,谁关心呢?
这就是平台的难,既要服务双边市场、又要保证自己的发展,实现三方共赢,的确比较难。但是希望滴滴作为平台,更应该像他们之前标榜的利用大数据,解决车辆调度问题,而不是利用大数据增加调度费或者动态加价,因为后者是解决问题是手段、不是目的。
四、定位
回到前面说的补贴的问题,好多企业希望通过烧钱补贴烧出一个用户习惯,但是用户往往是因为补贴而来,因为取消补贴而走。近几年有太多的创业项目因此而退出人们的视野,滴滴的成功之处是的确烧出来了用户习惯,否则也没那么多人骂它。它也是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让很多人觉得它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由于政策的影响和自身尝试业务的受挫,导致它目前还在自我突破之中。
正是之前补贴的太狠了,希望能够形成燎原之势,让太多的用户觉得滴滴是为了让人们享受更便宜的约车服务,至少从叫车、价格、体验上超过传统出租车。这就是滴滴在用户心智中定位的尴尬之处——叫车方便、价格亲们、体验优秀的平台。
然而别忘了,在交通委组织的政策论证会上,与会专家称:北京等城市新规是为满足对高品质出行有需求的人群,未来可让那些能承担比出租车高20%~30%运价的人去享受网约车,更高可以高出30%到50%。
看到了么,至少专家帮滴滴进行定位了,而这个定位我个人还是接受的,也是未来更可行的定位。它提供的并不是更便宜的叫车软件,而是体验更好的约车服务。虽然看上去这个受众不是大而全的那种,但是相信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用户能够接受这种选择。你不着急、嫌贵,路边招手叫车,你觉得时间成本比调度费高,价钱叫车。就像是视频网站的会员,你不着急有时间的话,就等免费版或者去各大论坛贴吧花时间找资源,如果你嫌麻烦,那就花钱去看咯。现在付费知识领域也是一样的玩法,服务的是认为时间成本比金钱高的人。
五、消费升级
看到好多网友表示「滴滴叫车比出租车还贵」、「用滴滴还不如打出租,滴滴吃相真难看」等等,诸如此类表达对滴滴不满的言论,不知道这些人是真的这么想还是跟风凑热闹,我想说的是,三九天我不想站在马路边招手、盛夏时我不想看着出租车压着积水在我身边呼啸而过。
所谓消费升级,本质就是我比原来用的更爽了。单从这一点来说,从路边招手叫车到在家里叫车,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升级,因为的确比原来用的更爽了。现在哪里还有「加量不加价」的事情啊,又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到哪都说不通吧?
六、总结
总之,我个人认为取消调度费对提高叫车成功率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并不是简单的取消了调度费,司机就不得不接你的单。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滴滴才是真正的垄断,因为他们可以轻易控制双边市场中的一边。
讲两个真实的段子。
段子一:打车高峰期,走到出租车旁边,先问:「师傅,走么?」
段子二:在机场出租车等候区,「师傅,能用微信支付么?」「去哪?」「望京。」「不能!」
这两个段子已经表明从过去到现在,在打车这个双边市场上,乘客都不占主动权。现在难打车是不争的事实,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真的是调度费的原因么?取消调度费你就能叫到车了么?我看未必。
真正改变打车难的问题一定是从双边市场出发,从产品定位出发,从平台策略出发,在根源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