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8130827/7debb080d0d628ce.jpg)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适:到……地方去。
2)仆:驾车。
3)庶: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4)既:既然、已经。
5)何加焉:还要做什么呢。
6)富:使……富裕。
【译文】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数量真是多呀!”冉有说:“既然人口的数量足够了,还需要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这些人变得富裕。”冉有说:“富裕了以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理解与思考】
“庶、富、教”是儒家的国家发展理念。“庶”是人丁兴旺的意思,是实现“富”的基础;人民生活富足了,便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孔子才提出了“教之”这一说法。“庶、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的发展水平,只有“庶”、“富”有了充分发展,教育才能得到长久的支撑与动力。
孔子“不富不教”的理论意义深远,不但对于治理国家是很重要的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做马斯洛,按照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才会去考虑安全、爱与被爱的需要,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当我们的吃穿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我们就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通过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