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怀念过去。
有些人怀念过去的某一段时光,有些人怀念在过去和自己有过某些交集的人,有些人怀念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有些人怀念自己过去曾经拥有的事物,还有些人不加甄别地怀念过去的一切。
在这些人之中,怀念自己的童年的人总是占据比例相对不算少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童年是非常美好的,或者是即便不那么美好也非常值得怀念的。在这些人当中,又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童年当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是人、事或者物,也无论那些人、事或者物带给他们的实际影响到底是什么。
在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人的前提之下,任何人都有权对自己生命中经历过的人、事或者物给出属于自己的主观评价。哪怕某些人给出的评价被外人认定是错误乃至荒谬的,人也多半不应该在这一方面随便否定乃至干预他人。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应该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乃至遵从他人。因为,人在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可能对整个生命历程都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能很难通过某些后天因素来弥补。
尽可能真实地、客观地认清自己的童年经历,才有可能认清自己身上的某些难以被察觉的弱点和局限性,才有可能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小时候的东西”能让人觉得“好”,未必是因为它们真的是“好”的,而是因为它们是“无法选择”的,或者说是“无法被拒绝”的。
幼小的孩子,往往是相对弱小的,更是相对脆弱、不具备足够的能力的。由于这一点,幼小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主动地进行选择,更没有主动地去选择什么的资格。即使他们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某些简单的选择,也只能在抚养他们长大的监护人的许可范围之内进行,更是只能在他们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在“做事”这一方面,只有监护人允许做什么、现实环境当中允许做什么,孩子们才能够做什么;在“拥有或者享受物品”这一方面,只有现实环境当中有什么、监护人拥有什么,孩子们才能够拥有什么、享受什么。
另一方面,幼小的孩子往往几乎不可能真正地拒绝自己的监护人所提出的要求或者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摆脱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对自己的限制。成年人或许可能会拥有尽可能地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尝试更换环境的机会,尚未长大的孩子却是完全做不到的。而且,成年人或许能够认清自己的遭遇或者自己所遇见的人、物的本质,没长大的孩子却几乎只能用最简单的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遇到的一切。有些孩子认定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或者所拥有的事物“好”,根本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好”,而是因为以上两点的共同作用。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其中一部分人仍然会保持这样的感觉和判断而不愿改变,从而继续认为“自己的童年的一切都是好的”。
改变过去不可能,改变现实也往往很难。对一部分人而言,连改变自己都是无比困难的,只有拒绝思考乃至自我麻痹才是简单的。
在不同的情况下,人的主观喜好、个人想法未必符合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每个人自己认为的“好”未必是真正的“好”,甚至有可能是与真正的“好”完全相反的。对于尚未长大、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的孩子而言,尤其如此。
在没有规则制约或者明智的监护人的引导之下,很多孩子都会只喜欢玩乐和享受,继而一味地玩乐和享受,从而自我荒废,甚至有可能因此而走上歪门邪道。在没有人明确地指明事物的本质的情况下,某一些能够让人在短时间之内享受、却会在长时间之内对人造成危害的事物也完全有可能让孩子们沉迷,从而对孩子们造成长期的危害。某些在童年时期被强行灌输的观点乃至偏见更有可能对一个人的人格造成难以准确估量的影响。
对于那些成长的幅度不够甚至几乎没有成长的人而言,即使他们长大成人,他们也未必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在小时候的某些经历或者拥有的某些事物事实上是对自己有害、有不良影响的。在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指点或者纠正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未必能够意识到,他们在小时候所拥有的某些想法、观点以及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的认知都是可笑的,并且是本应被及时纠正的。他们自然也多半不会主动改正自己在小时候形成的某些错误认知乃至偏见。
被强行施加偏见等多种有害事物的童年,绝不可能是真正“好”的童年。
随着人自身的成长,人自身对于“好”的认定标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除少数能力低下或者直接拒绝成长的人之外,正常人的认知能力、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或多或少地因为自身成长而提升。与此同时,人的需求种类和对不同需求的标准也会逐渐提升。因为,没长大的孩子可以只在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人建造的保护区之内生存,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却必须自主面对整个现实世界、奋力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现实环境对人的能力要求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喜好和情绪而改变或者消失。
在拥有更多和更强的能力、经历过更多的人或者事物之后,大多数人都会也都应该改变自己心中对“好”的标准,也大都应当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好东西”、自己判定“好人”或者“好事”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在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之中,多数人同样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也就是重新审视自己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拥有过的物品。
长大之后的成年人未必一定会变得和小时候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却理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小时候的自己。认不清的人,多半是还没有真正长大。
除极少数特殊的人之外,多数人都应当先活在当下、再活在未来,而不应该只活在过去,尤其不应该只因自己的现状与过去不符便对现实不满。
回忆过去的最好作用,应该是不忘初心、不让自己迷失,而不是让自己停滞不前。
2024.7.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