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C·斯科特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他的代表作《弱者的武器》你可能没看过,但是“弱者的武器”这个词,你一定要知道。
“弱者的武器”是什么意思呢?
斯科特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马来西亚村庄做了两年田野调查,他发现当地政府官员强迫农民做事的时候,高强度的农民起义虽然很少发生,但是农民低烈度的抵抗却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偷懒、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充楞、诽谤、纵火、怠工、暗中破坏工具等等。
斯科特认为:公开的、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对于多数从属阶级(农民)来说是过于奢侈了,因为那即使不是自取灭亡,也是过于危险的。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使用了这样一种“弱者的武器”,以避免直接的与统治阶层对抗。
斯科特的这个结论是符合我们日常经验的,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的指着老板(老师、父母)的鼻子骂,风险太大,成本太高,前额叶已经逐渐发育成熟的我们已经可以比较好的控制我们的冲动情绪,加上传统文化诸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一般也会采用“弱者的武器”来对付我们的领导者。

那你觉得,当我们逼孩子的时候,他们会用“弱者的武器”对付我们吗?
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说:不知道任何一种外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只能生活在关系中,所以,不了解别人的人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了解来以己推人。
所以,我认为孩子们在被逼迫的时候一定会经常的、频繁的使用“弱者的武器”,因为我以前就经常这么干——领导骂我我不敢和他对骂,就在心里骂他,骂他全家;领导骂我我不敢和他对打,我就怠工,比起体力劳动,动脑子的活儿偷懒更不漏痕迹;……
是啊,心理不痛快怎么还可能去努力干活呢?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就明确的说过,但凡和脑子相关的工作,靠外界的逼迫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你天天24小时的盯着孩子,他也照样偷懒,照样“出工不出力”,照样在心里骂你。
但“弱者的武器”还只是我们逼孩子过程中得到的,不是最终的答案。逼孩子读书,最终能得到什么?
终极答案是,人财两空。
日常的咨询工作中有一半以上是来咨询孩子问题的,或者是父母领着“有问题”的孩子来咨询,因此我见过太多被父母、老师逼着读书毁了的孩子。
他们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重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轻点的比如焦虑、强迫、恐惧,也有或多或少的行为问题,比如游戏成瘾、打架酗酒或者因为恐惧与人打交道而把自己关在家里与世隔绝。
比“毁了”轻一个级别的,请允许我称之为“废了”,这些孩子挺正常的,可他们对读书已经不感丝毫的兴趣,更严重的是他们似乎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读书肯定是不行了,可问题是读书之外除了吃喝、玩手机、玩游戏还行,也没有一样行的。你说愁人不愁人?
比“废了”轻一个级别的,请允许我称之为“不谙世事的乖孩子”(评判标准不同,也有人认为把孩子养成这样是巨大的成功),他们读书的成绩还可以,但他们似乎只会读书考试,真才实学肯定是没有,什么恋爱啊、交友啊、工作啊、对社会的认知啊、对自己前途理想的追求啊,似乎统统也都没有,也不会,单纯的不要不要的。
你说,他们怎么参与社会竞争,怎么去建设自己美好的未来,怎么去报答我们这些含辛茹苦的父母?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啊。
你说,花了这么多钱供他们读书,到头来是不是“人财两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是一无所获,作为父母,至少我们可以自豪的跟自己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已经尽力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