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860806/931de4f492c71087.jpg)
不喜欢写关系型文章是因为,要说清楚一件事已是不易,还要两件事都说清,还要体现两者的密切关系。先恕我笔拙,我慢慢写,您慢慢看。
先从任务驱动式阅读说起。
任务驱动式文本阅读,简单说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主导,推动学生的学习阅读。
要想明晰其本质,可以与现在流行的问题式导学阅读对比分析。问题导学式阅读,简单说就是学生阅读学习后提问,小组内解决能解决的问题,然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摆出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式导学阅读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而任务驱动式阅读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
但是如此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在注重个体阅读感受的今天,我们研究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有价值?二是能否有适合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
答案是:很有价值:必须有。
为什么?
注重个体发展,关注个体感受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关注个体而放弃整体。这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与我们之前只关心整体而忽视个体的做法是一样的,一样的错误。关注个体,也要关注整体,在平衡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极端做法产生的危害岂止是在教育?这里不赘述,但是我想强调,在注重个体阅读感受的今天,我们研究针对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是极其必要且有价值的。
有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有人质疑也很正常。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教育历程中,有无数反例,甚至无数失败告诉我们,适合所有人是异想天开。但是真的没有嘛?
之前的失败告诉我们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知识灌输是错误的。目标是所有学生没有错,错的是知识灌输。所以,我们发现问题之后,全部否定的做法真的就那么正确无疑吗?
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我在反思。
那么,说了如此多,到底有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
我想一定是有的,而且,它一定要避免知识灌输的错误。我初步的思考学习结果是这样的。
任务驱动式阅读中,关键是任务。任务如何设置就是关键问题。我认为任务一定要分层,一定要体现一种思维规律,绝对不是难易的区别,绝对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课变形。于是,思维工具的学习与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有关思维工具,我所知甚少,仅仅知道两个:思维导图和orid。请原谅我的不赘述,好奇的一查便知。
我现在正在试验思维导图和orid思维工具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试验应用:
1、文言文的作者资料的学习整理
2、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并要求结合老师所讲,自己已知进行思考整合。
3、文言文篇章的结构、情感、价值等等信息的总结、反思。
4、在高三模块复习中,大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理论的归纳整理,要求必须体现阅读思考,如喜欢不喜欢,会不会,重不重要,常用不常用等等。
5、思维导图在作文审题构思中的应用。
orid思维工具的试验应用:
1、课堂反思总结
2、阶段性学习反思总结
3、语文活动后的反思总结
4、在文学类阅读中,融入orid的思维规律,真正进入文本,又反思文本,又充实自己。它可能会真正体现一种人的正常思维规律,而不是在阅读中时刻把自己置身文本外以一种上帝视角去审视文本。而是要借用orid这种思维工具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和内化。
在以上的试验中,您大概看明白了,两种工具多用在总结反思中,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中。而用在篇章阅读中的少,那么什么才是阅读?难道阅读课文才是阅读?难道阅读笔记,阅读课外资料不是阅读吗?
只不过,我们通常就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而我们要想的是,我们在课堂上讲人物关系,教师妙语生花好,还是让学生自己画人物关系图好?我们要想的是我们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是注重答案的正确,还是注重学生思维方向的正确?
我曾在讲《项羽之死》时,让学生根据课后第一题,画思维导图。学生不解,于是,我示范,画出导图后,学生明白了。学生不是明白课后题答案了,而是明白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
总之,我想说,任务驱动式阅读研究很需要实用给力的思维工具。至于如何深入应用,我还在探索的路上————
孟敏
2018年6月3日10:53完
网友评论
应一些家长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个共创式的【家长写作社群】,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详情可阅读:https://www.jianshu.com/p/f7ca2f9dd2b3
如果您有兴趣,希望能和您一起共创这个社群,期待您的参与!
微信号为:qq378558645(这个不是qq号),加微信备注“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