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七十一
毛三教
这个词形容一个人为人不认真不仔细,做事毛糙莽撞和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需要大家协调合作的事儿,这种人让人难以放心。
“毛”在巴蜀方言里,用作动词的时候,指发火、发怒,用作形容词的时候,指天冲地冲、毛撑撑的二杆子性格,自控能力差,情商低,智商也不高,这个意思不难理解。
难于理解的是跟在“毛”之后的“三教”。从造词的一般规律看,它是词根的一个后缀,属于协助帮腔者,应该是表明“毛”之程度,或具体体现“毛”之特性者也。但巴蜀方言里,表程度的词缀,比如“莽粗粗”的“粗粗”,表示“莽”的程度,比如“乖桑桑”的“桑桑”,表示“乖”的程度,大多是叠词。
然而,“三教”这个后缀,明显不是表示“毛”的程度的,而是描述阐明“毛”的特性的。可是,它具体指什么内容呢?三教,三教,哪三个教?还不就是我们传统的儒、释、道嘛。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释道为了招揽信众,既相互拆台又相互借鉴,后来不是搞得来三教合流了么?一座庙子里,这边供奉佛爷,那边供奉夫子,旁边供奉老聃……那意思就是:总有一款适合你吧! 三教合流,从好处上说,就像不少学者所言,体现了吾国吾民胸怀之包容广大。
往不好处说呢,是缺乏坚定执著的信仰,今天信佛,明天信道,什么有用信什么,什么无用弃什么,完全是一副没有定准的实用主义的嘴脸。这番朝秦暮楚,如此朝三暮四,何来信仰? 照此推研下来,就是说,巴蜀百姓认为为人处事之“毛”,其根源在于这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三教”,无原则无底线地“同流合污”呢。
聊备一说,仅供参考。
吃讲茶
巴蜀百姓喜欢喝茶,无论城市乡村,稍有人气汇聚之处,都少不了茶馆。就我所居之小城而言,百米之内必有茶楼,楼院街角空旷处,还无遮无拦地摆出最最平民化的坝坝茶。虽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排末位,但要是离了茶,小老百姓真不知道日子怎么过。
那么书归正传,“吃讲茶”这个“讲茶”是一种什么茶呢?它与绿茶、红茶、黑茶、白茶无关,茶只是一个道具,茶馆只是一个现场,关键在于“讲”。讲评书么?也不是。
说来话长,吃讲茶发生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呢。二人发生了不大不小的矛盾冲突,怎么办?按如今的办法,找领导评判解决,或者找律师告到法院,由法律裁决。而在旧社会,那时候的领导没得现在多,不会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而法院呢,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肯进去的。
怎么办?冲突的双方就找到当地德高望重值得信赖的乡绅,或者位高权重的袍哥大爷,由他来倾听双方陈述,厘清双方是非曲直,再作出甄别调解,实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化解目的。
因为调解地点设在茶馆里,所以民间把这种调解称作“吃讲茶”。四川著名现代作家沙汀就写过一篇叫《在奇香居茶馆里》的小说,描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吃讲茶的全过程。由于沙汀思想左倾,就把吃讲茶写得来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的,而忽略了它对乡村自治的卓越贡献。
为什么四九后没有了?因为打倒土豪劣绅,斩除民间组织,国家权力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没有了乡村自治的空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政府统管起来实行分配制了,民间虽然还吃茶,却吃不到讲茶了。
到后来,甚至连茶都没得吃的了。直到这些年,权力松弛,私产活泛,民间复苏,茶馆这才再次兴起,会不会恢复吃讲茶?目前还看不到可能,照最近一二年的情形看,未来还会不会容忍茶馆的存在都是个问题。
——不能再说了,再说有人要请我喝茶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