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书籍《跟吴正宪学当老师》,接着往下读,一个标题就把我吸引了《"又矮又胖的"到底是什么?》。这到底是讲什么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启了今晚的阅读。
原来是一位老师上圆柱体后,吴正宪老师对孩子进行了访谈。
吴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又矮又胖'的这个是什么呀?”一年级的孩子困惑、思考,产生了不同意见——“是圆柱体!”“不是圆柱体!”吴老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争论:它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为什么会争论,因为上课的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学具都是"又高又瘦的"饼干筒,薯片筒等。
吴老师的访谈,一下子活跃了气氛。学生们或是用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澄清认识;或是在说明看法的同时发现自己观点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修正……
此文的作者冯文凯老师说,"又矮又胖的到底是什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课堂因为有了交流而充满活力。这其中"辩"这种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创造了充满生命灵动的"智慧"课堂。
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则想到了另外两个关键词"内涵"与"外延"。数学看似条条杠杠,很精炼,但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不但清楚概念的内涵,还能了解它的外延,数学知识就丰满了起来。
后面两篇——《"送您回家不要钱"》和《"吴老师,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标题都是一个特殊人物的一句话。
"送您回家不要钱"是雇来的,送参加活动的老师的的士司机说的。这个司机原本对延时回家是有点意见的,但听完吴老师的课后,深受感动,非常热情,并说出了:"送您回家不要钱。"
"吴老师,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出自一个特殊学生的口。这个孩子非常特殊,感觉有点自闭,有点抑郁,平时上课都在睡觉的。但上吴老师的课非常认真。吴老师用爱心和童心融化了他,课后这个孩子还恋恋不舍地说:"吴老师,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
两篇文章,不当人物,不同视角,但指向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很喜欢吴老师的课堂。
一个真正好的课堂,不止师生舒服,旁观者也很享受。
吴老师活动时很喜欢课后访谈学生,而且反弹出了很多精彩。
徐海燕老师在《一个乘法算式问出了乘法的意义》中总结:“5×4=?”吴老师的一个乘法算式问出了乘法意义教学的本质,问出了精彩背后的不足,问出了努力前行的方向,更问出了追求卓越的动力。真的是听吴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脱掉马甲,我也认识你"》,王柯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吴老师上《方程》一课时,用亲切、幽默、智慧的言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的一些精彩片段。
王薏老师写的《课堂里的"一波三折"》,记录的是他观摩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后的想法。他总结道:
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学习就是在“建立平衡一打破平衡一再建立平衡一再打破平衡”中循环往复的。好教师就是好的引导者,通过巧妙设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思维引入深刻。
《"学生的潜力大着呢!"》这句话很多老师会说,但很多老师不敢放手,不敢去尝试。冯文凯老师在吴老师的鼓励下去做了尝试,效果还不错。
《"换汤不换药"》这句话是一个学生说的。刘文波老师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这种课上起来较费时,有个别老师有疑问:"这样上课,练习什么时候做?困难生什么时候辅导?"
吴老师课后访谈学生时,描述了两种学习方式,很多学生都喜欢刘老师的放手探究,还说了各自的理由。
其中一个同学就说:"数学知识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掌握研究方法最重要。用身边的事情研究,有了兴趣,再经历研究的过程就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来应用。"
今天晚上读的文章,很多篇是用一句话作为标题的。这句话是一个特殊的人说出来的,被截取做标题,没想到这么有冲击力。
数学课堂还能这么有趣,文章标题还能这样取。学习,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