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讲,“大概念”就是学科素养的核心。由此看来,2022年4月21日发布的“新课程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这个核心素养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回归到其核心——大概念。
于是,大概念便成为“学科素养”“大单元教学”等必要举措的关键理念。只有明确大概念的内涵,并掌握一定的思想和做法,才能根本上改变自我思想、改变我也课堂,推动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那么,什么是大概念呢?
大概念,英文为big idea ( big ideas ),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大观念。
大约100年前,怀特海曾讨论过“大概念”:让教育儿童的思想少而重要,并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
在1902年,杜威谈到,教师们将学科知识“心理化”,从而产生大概念,摆脱传统的往往会限制学生思考自身学习方式的事实和思想。
布鲁纳强调,无论教师教授哪类学科,一定 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有助于学生解决课内外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掌握事物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他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起来的。若能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结构,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保留,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爱德华•克拉克认为观念是理解和联结小观念的大概念,并将观念与大概念等同起来,认为他们提供了构建自身理解的认知框架或结构。
温和威金斯认为,能称为大概念的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我们要关注少数重要概念,使他们架构教学与评估。
1998年出版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认为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他们需要被揭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直到抓住这个核心。抓不住关键思想以及不能将大概念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留给我们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无用的知识,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林恩•埃里克森对大概念提出了操作性定义:大概念是广泛的,抽象的,用一个或两个词汇来表征,在应用中是通用的,从古至今永恒的,可以用有着共同属性的不同例子来呈现。(比较贴近我的理解!)
英国科学家学者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中指出,能够用于解释或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被定义为大概念,她认为K-12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以及与科学有关的概念。她指出: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相对应,我们将只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称为小概念。(比较贴近的理解!)
例如:蚯蚓能够很好地适应在泥土中的生活,这是小概念;生物体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是与它相对应的大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