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每年的腊月廿七“赶花花街"便是我们盼望过年的最强烈愿望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下,物资匮乏,在农村也只有等到年关,镇上唯一的集市上才略显繁华,所以我们这里平时叫″赶集″,临近年关时,才会改称为赶“花花街”因为这时才会有卖年画的、卖对联的、卖头花的、卖灯笼的、卖鞭炮的……五颜六色、大声小响的,会给集市增添上许多喜庆的节曰气氛。
印象中的腊月廿七,好象是"花花街"之最,因为这一天赶集的人最多,货最全,销量也最大。廿七这天,大人们都忙着去集上置办过年的东西,也会特意给自家的孩子一次独立赶集的机会。那年,十二岁的我,得到家人允许,兴冲冲地揣上妈妈给的两元钱,跑到邻居红子家里,相约去赶"花花街"。
“等一下,我给俺闺女们打扮打扮再去!"小矮个、大嗓门的红子妈说着,便会拿一柄饱蘸她口水的木梳,给我和红子梳头,梳一下就用舌头和双唇,往梳子上涂一遍满是半透明小气泡的唾液,经红子妈囗水湿润过的头发,很顺滑,不大功夫,我们头上两条被编成四股的、如"麦穗"般的油亮发辫就编好了,编好看的辫子是红子妈的拿手“绝活″。(现在回忆起来,那是多另人恶心的梳头法呀!幸亏我们小不懂事,也幸亏红子妈不嫌脏。)那时只感觉经红子妈一拾掇,变得“漂亮”无比的我们立马自信满满,欢呼雀跃起来,然后再约上另外五六个小伙伴,一起步行去离家八里地开外的镇上,一路上有说有笑、连蹦带跳,因为心气儿高,还没觉得累就已经到了。
贫穷年代,乡村里的娃儿,没见过多少世面,熙熙攘攘的年集上,琳瑯满目的年货商品,就足以另我们双眼应接不睱了,先是在街头摊位前闲逛一番,随后我们一伙人又低头猫腰,双手捂着耳朵,胆战心惊地急急逃过,街西头爆响不断的鞭炮市。对一群贪玩的吃货小孩来说,别的都不看重,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卖头花的、吹糖人的、和卖花生、瓜子、糖豆的。花两角钱买一对鲜艳的海绵头花,再花一角钱买两根长长的头绳,暂时舍不得戴,是准备在初一早晨拜年时配戴的;花五角钱让吹糖人的给吹个舞刀弄枪的"关公"或根据自己的属相,让人给吹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什么的;再花上四角钱买一小碗花生和一小碗瓜子,分别装满两个衣兜,剩下的钱买成芝麻糖和糖豆,够自己回家后能解好几天的嘴馋了。
当花光手里的两块钱,逛遍了集市的角角落落,恋恋不舍往回赶时,才感觉到全身精疲力尽、双腿发直,一个个焉头耷脑,一步也不想迈了。小脑瓜里直琢磨:“要是家住在这“花花街"上该多好!要是能有辆自行车该多好!要是能碰上一辆马车把我们拉回家该多好!”可惜什么也没有,太阳偏西,我们终于挪回了家。
笫二天,一觉醒来,又开启了新的盼望,过除夕、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戴头花,虽还有两三天的时间,却总也盼不到头。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又迈进了腊月的门槛,又是一年年将至,年前采购年货、置办礼品。年后访朋串亲、相互走动。过年,让终年辛苦不得闲的人们,疲于应付,不禁望年生畏,闻年生愁。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全被年关里的乱轰轰,给搅和的不得安宁,一切都没了次序。大人们都说:“过年过俗了,一点都不愿过年!"
而生长在"福窝"里快乐的孩子们,依然是盼过年的,过年可以买更好看的新衣服、新玩具,可以安心的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尽情地看电视、玩游戏,可以挣到数目不菲的压岁钱……
再环看周遭,大商场、小超市比比皆是,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每天都有"花花街"可赶,大人孩子出行有家用汽车、电动车乘坐,最不济也会有一辆轻便的自行车可骑,再也尝不到我们小时候那种徒步长途拔涉的苦了。享受着方便与快捷,哪还用的着期待、盼望?幸福美好的日子,天天像过年!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